万亿级“深空经济”蓝图渐显
白 雪在全球深空探测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深空经济”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格局的关键领域。近日,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合肥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系统提出“深空经济”概念框架与十大产业方向,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正式从技术突破与科学探索的单一维度,迈入经济赋能、产业驱动的全新发展阶段。长期以来,深空探测多被视为纯粹的科学探索领域,各国开展月球、火星等探测活动,核心目标集中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但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地外资源开发、深空能源利用、太空旅游等新业态加速涌现,深空探测正从“烧钱的科学”转向“能盈利的产业”。本次大会创新性提出并阐述了“深空经济”概念框架。“深空经济”兴起和服务于深空探测活动,是支撑深空探测所需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设施建造、科学探索、资源开发、运营支持及应用服务所形成的新兴经济业态,具有前沿性、稀有性、探索性和多元性等特征。与大众熟知的“太空经济”相比,“深空经济”的核心差异在于突破近地空间限制,将地外天体资源开发纳入范畴。正如深空探测实验室总工程师史平彦介绍:“太空经济一般指人类围绕地球及近地空间开展的各类空间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航天设备制造、卫星运行及运营、卫星应用及服务等产生的经济活动。‘深空经济’除这些内容外,还包括了对地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对月球、小行星等的探测和物质资源的利用,是从地外星体获取各类物质和资源,这和太空经济有本质区别。”基于这一概念,大会进一步梳理出深空资源开发、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运输等十大产业方向,预计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全球深空探测领域的热度攀升:2021~2023年,美、欧每年在该领域投入超300亿美元,探测活动从“认知探测”转向“认知与资源利用并重”,“深空经济”雏形已现。商业航天正在成为“深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0年前,我国商业航天刚刚起步,而现在,全国已分布着30多家火箭公司、600余家卫星及空间应用公司,形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多款火箭、卫星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商业航天进入蓬勃发展期。国际市场的变化更为直观。近年来,国外私营公司纷纷涉足深空探测,尽管探测器着陆月球的成功率尚不稳定,但这一尝试已标志着商业探月时代的来临。2024年2月,美国私人公司直觉机器公司的“奥德修斯号”着陆器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成就的民营公司,彻底打破了政府主导深空探测的传统格局。在我国,“国家队+民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已初步形成。深空探测实验室作为国家级科创平台,承担着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链引领的重任;民营航天企业则凭借灵活的机制、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在细分领域不断突破。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盛希泰指出:“中国正通过政策赋能、资本助力与技术创新破局,生态构建、资源整合已成为“深空经济”竞争的核心。”作为面向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的国家级科创平台,深空探测实验室在“深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领头羊”角色,从技术突破、产业孵化、链条协同到生态构建,多维度发力,为“深空经济”落地提供全链条支撑。在技术攻关层面,深空探测实验室聚焦深空探测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地外资源开发、深空通信等“卡脖子”难题,为产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在产业孵化方面,深空探测实验室积极打造空天信息供应链新质产业链培育及空天信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的产业孵化载体,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个深空探测领域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产业链协同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成立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构建协同转化“资源网络”。同时,设立组合基金为成果转化注入“金融活力”。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于继科表示,未来深空探测实验室将致力于推动科学、工程、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搭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高效联动的创新生态,为“深空经济”发展提供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撑。从合肥的这场大会出发,我国“深空经济”已迈出关键一步。随着政策持续加码、商业力量不断壮大、技术成果加速转化,万亿级“深空经济”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 |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