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镀下游观察13: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公布 关注新能源汽车季节性变化
【导语】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略处高位,对镀锌板的需求量影响尚可。结合政策和季节性表现综合预测未来三个月新能源汽车对镀锌板的需求量的变化对镀锌板市场的影响。
8月,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水平总体继续保持扩张,当月汽车产销同比保持10%以上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继续呈现良好态势,传统燃料汽车市场企稳。“两新”政策持续发力,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及时出台,企业新车型投放热情较高,行业综合整治“内卷”工作继续显效,汽车总体运行平稳。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2000万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在出口方面,1至8月份,汽车出口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1.5万辆和285.7万辆,环比分别增长.7%和10.1%,同比分别增长13%和16.4%。反观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9.1万辆和13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4%和26.8%。
虽然新能源汽车用镀锌板占比较小,但是从相关用量变化也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较快,对于钢铁市场的影响较强。
从近年来汽车对镀锌板需求量的运行情况来看,8月通常处于季节性回升阶段。8月份新能源汽车的镀锌需求量仍达到48.98万吨,远高于近七年平均值18.97万吨。总体需求依然强劲。从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表现来看,2025年8月份市场渗透率达到历史峰值48.83%之后,较1月份的38.96%回升明显,较去年8月份的44.84%同样有所回升。综合分析,8月份新能源汽车镀锌板需求量回升且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渗透率的回升,未来几个月新能源汽车对镀锌板的需求量有望继续增长,对镀锌板市场形成积极影响。
新能源汽车用镀锌板高位水平
通过对比分析汽车用镀锌板数据的位置来看,2025年前8个月汽车用镀锌板需求量高于或接近同期最高值。同时通过趋势表现来看,未来三个月的用量大概率继续回升,整体呈现继续趋强的态势,这也为未来镀锌板卷市场需求释放形成了一定有效的支撑效果。具体预测数据可参见表1。
备注:此次历史极值和平均值不包括2025年数据。
季节性表现明显
卓创资讯(301299)通过近七年新能源汽车用镀锌板量的季节性数据作图,从中可以发现2025年除7月份外,其它月份走势符合季节性指数,由此对于通过季节性来验证和预测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数据有较强的可靠性。对于整个镀锌板卷的消费领域也会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未来镀锌板及汽车板市场值得期待
未来三月来看,预计新能源汽车用镀锌板消费量继续增加,而镀锌板的市场价格则会继续维持筑底后反弹调整的进程。
从汽车行业镀锌用量数据表现来看,9月份预估新能源汽车用镀锌板需求量在49万吨,高于2024年的月均用量水平。10月份呈现增加的过程, 11月份则同样略有增加,整体符合季节性指数规律。从具体表现来看,外贸需求在未来三个月针对汽车市场的需求增量值得关注,全球经济发展值得期待,尤其主要经济体经济阶段性复苏,对汽车的消费拉动需求也会有所显现,市场信心再次提升,更多视角放在全球经济发展表现上。
《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汽车消费有待提升
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主要目标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工作方案》从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等4个维度,提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汽车消费、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等15条工作举措,以及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运行监测、加强人才培养等3条保障措施,相关的细化措施60余项。另外方案提出,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方案还提出,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
从当前经济大环境来看,全球和国内均处于经济需要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全球降息周期的背景下,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箱频繁启用,这为大宗商品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利好因素。现货市场方面,整体仍处于筑底反弹阶段,预计四季度钢铁市场供需关系将略有所改善。
在行情运行的过程中,仍然要关注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仍需谨慎应对国际上部分超预期情绪的释放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和债券市场风险的增加,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政策及贸易关税变动风险;乘用车销量不及预期;政策推出力度不及预期。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