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驱动”到“温度可感” AI大模型赋能消费金融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正加速从技术探索迈向产业落地,金融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场景丰富的领域,已成为AI技术应用的“主战场”。
国务院8月26日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如何以合规为前提,运用AI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风控能力,最终实现科技向善?
让服务更具“智慧”
过去10年间,我国消费金融虽经历了充分发展,但金融供给的错配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新蓝领等群体,普惠金融供给仍存在不足。
近年来,部分消费金融机构重点探索应用AI技术,包括智能风控技术、数字交互技术等,为用户创造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AI大模型的出现,带来了三个全新能力:知识理解、碎片信息学习和知识推理,这为风控科技注入了全新动能。
“大模型实现了传统风控难以达成的突破,首先,它能自主挖掘更多特征,捕捉以往忽略的视角,大幅丰富用户画像维度;其次,可高效学习碎片化信息,显著提升碎片化客群的模型性能;再次,能学习人工审核专员的审批逻辑,进而制定‘一人一策’的风控策略。”蚂蚁消费金融首席科学家康宇麟在2025年外滩大会见解论坛上表示,“我们相信,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持续升级,未来完全可以为每一位用户配备专属的AI信审员。”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在经历了自动化阶段、智能化阶段后,蚂蚁消费金融从2023年起开始探索AI风控应用。从智能体到额度互动功能“小红花”,蚂蚁消费金融在探索用户自主提交信息与实时场景数据结合风控模式的同时,也基于应用大模型和多模态图关系网络拓宽了“减少信息不对称”能力的边界。
康宇麟认为,这标志着信贷风控管理从“规则驱动”到“数据驱动”,最终迈向“认知驱动”的跃迁。
据记者了解,招联消费金融推出开源大模型“招联智鹿”及迭代版本,强化金融场景处理能力;中原消费金融构建“数据+模型+策略”三位一体风控模式;中邮消费金融的AI智能风控系统自动化审批率达98%,实现秒级响应,兼顾效率与安全……消费金融公司通过AI技术创新,让普惠金融服务更具“智慧”,既提升了服务效率,又降低了风险成本。
让普惠更有“温度”
如果说“智慧”是AI大模型的技术内核,那么“温度”则是其赋能普惠金融的价值落点。
AI大模型通过场景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将金融服务嵌入民生领域,尤其在乡村振兴、弱势群体帮扶等方面,让普惠金融更加“接地气、暖人心”。
马上消费金融的“富慧养”智慧养殖项目,便是“科技助农”的典型案例。据记者了解,该项目依托其在云服务、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自研智慧养殖大数据平台,通过开发数字化养殖管理及AI营销等功能,提供了一套完备的养殖场数字化改造方案。
在重庆洛碛镇的山林中,重庆原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钟桃正在手机上给鸡“点名”。屏幕中,每只鸡被标识了一个小点,系统自动统计数量,还能实时显示鸡的平均体重与体温。
“几万只鸡在地上走来走去,全凭肉眼盯着根本数不准,动辄要花费数小时。”钟桃表示,通过马上消费金融的“富慧养”智慧养殖项目,实现了“智慧养鸡”。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在重庆市22个区县落地,带动就业人数及临时用工超1600人,帮助养殖户实现融资贷款160万元,助农增收超1500万元,通过各类主题营销等实现消费助农消费总额超6000万元。
此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在探索运用AI技术实现更具“温度”的普惠金融服务路径。
据了解,建信消费金融将AI应用于智能客服,针对老年群体、农村用户优化语音交互功能,降低服务使用门槛;哈银消费金融依托自主研发的“星斗”智能风控体系,通过多维度信息分析,在有效控制风险敞口的同时,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可以看到,AI大模型并非冰冷的技术工具,而是通过场景创新,让金融服务以更有温度的方式触达民生领域,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照进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