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效率突破50%?低碳零碳转型下的内燃机 “逆袭” 机遇
文: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 李理光
当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焦点,内燃机并未走向终结,反而在低碳零碳燃料技术的驱动下迎来 “二次革命”。中国在商用车氨氢发动机、甲醇柴油双燃料等领域的产业化进度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球领先,从实验室的热效率突破到工程化的落地探索,车用低碳零碳内燃机正成为汽车产业减碳的关键力量。未来 3-5 年,这一领域将呈现技术加速迭代、标准加速成型的新格局。
1
技术突围:从燃料创新到效率破壁
(一)低碳燃料的 “梯队化” 发展路径
未来3-5年不同低碳零碳燃料的产业化进程呈现明显差异:
1. 甲醇燃料:凭借长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积累,产业化基础最为扎实,将在可推广区域率先实现小批量产业化应用,成为短期内内燃机减碳的 “主力军”。
2. 氢与氨燃料:因其物理化学特性与传统燃料差异巨大,从喷射系统到后处理环节均需全新设计,其中涉及燃烧与排放,材料与加工等多种基础化学机制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实践,目前仍需强化基础研究,为后续工程化研制筑牢根基。
(二)氨氢融合的 “黄金配比” 与平衡之道
“氨氢融合” 作为零碳化核心技术路径,已取得关键试验突破:在主动预燃室喷射氢的条件下,仅需 3% 能量比的氢即可实现满意的燃烧效果与效率。当前相关企业打造的氨氢发动机平台,正积极探索 “经济性与排放控制” 的折衷优化点,在保障高效运行的前提下满足排放标准成为基本准则。
(三)热效率极限的 “不断刷新” 与技术焦点
当前热效率的 “天花板”正在不断被突破,根据目前已经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汽油机有效效率突破 50%、柴油机未来有望达 58%、氨氢融合发动机突破 50%、氩气循环氢气机突破 60%,均有实验室数据支撑。对于混动专用发动机(如增程式),取消机械传动可减少摩擦功,为实现 50% 以上超高热效率提供助力。
2
政策与标准:全生命周期评价成关键
(一)碳核算标准的 “缺失之痛”
当前产业政策尚未基于全生命周期,对车用动力系统的能耗、碳排放等进行科学评价,难以指导行业健康、有序、高效发展。从当前的中国内燃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来看,2020 年乘用车汽油机效率为 40%,2030 年目标为50%,2035年目标提升至55%,即使实现 50% 也可有25% 的提升,内燃机高效化本身就是核心减碳路径。也有观点指出,2035 年内燃机汽车若实现 10% 燃油耗改进或采用低碳燃料,即可媲美同期电力结构下的纯电动车,这更凸显全生命周期评价的重要性。
(二)政策调整的 “核心方向”
建议尽快建立覆盖 “燃料制备(电力生产)— 储运 — 燃烧 — 报废—循环利用” 全链条的碳核算标准,对车用动力系统及整车进行全面评价,确保低碳内燃机的减碳贡献得到公平认可。
3
国际博弈:从技术领先到标准话语权
(一)标准制定的 “中国契机”
目前,商用车采用低碳零碳燃料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在相关研发与产业化中取得部分领先优势,为参与国际零碳内燃机标准制定提供了难得机遇。“行业发展,标准先行”,率先掌握标准制定权将成为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关键。
(二)专利壁垒的 “破解之策”
为避免核心技术遭遇 “卡脖子”,需双管齐下:一方面,行业协会与学会应积极组织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国家标准升级,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建设;另一方面,企业需聚焦核心创新技术,积极申请国内和国际标准认定,构建自主知识产权护城河,以专利保护支撑技术输出。
4
结语:内燃机的 “零碳未来”
从燃料革新到效率突破,从政策完善到标准争夺,中国车用低碳零碳内燃机正走在一条 “技术突破 — 产业落地 — 标准引领” 的发展道路上。随着氨氢融合、甲醇应用等技术的持续成熟,以及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体系的建立,内燃机将在汽车产业零碳转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