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卡在哪儿
本报记者|张守营轻资产,无传统抵押物——这曾是许多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痛点。随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金融工具的推出,这一困境正在逐步破解。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曹玉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协作,政府、银行、评估机构、企业等需明确角色、共同分担风险,才能真正推动科技金融创新落地见效。成都高新区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多方协作样本。曹玉瑾介绍,该区构建了“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企业机构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模式。政府在其中扮演引导角色,通过平台搭建和风险分担发挥作用。成都高新区不仅出台了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方案,还上线了“金融通”融资服务端口,推出“高知贷”“积分贷”等专项产品,减少企业融资中间环节。更为关键的是风险分担机制。四川省设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银行发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并分担风险。行业协会则主导线下服务中心建设,加速银行、担保、股权投资等金融机构聚集,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挖掘、资产评估及贷后管理服务。评估机构专注于无形资产价值测算,结合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制定专业评估报告。银行则推出专项信贷产品,对优质专利项目实现“快审快贷”。保险机构也参与其中,开发专利保险险种,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成都还探索通过反向许可、交易竞价、质权转股权等多种渠道实现质物处置变现,降低金融机构违约损失。合肥模式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合肥市财政制定风险补偿政策并设立资金池,将“科技星火贷”“科技团队贷”等纳入支持体系,对科技型企业担保贷款的风险补偿比例提高5%,形成“政策+金融+科技”的良性循环。除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作为为研发失败提供“风险缓冲”的创新工具,正在多地推广。针对科技保险是否会增加中小企业创新成本的问题,曹玉瑾明确表示:“科技保险通常不会增加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反而可以通过风险保障和政策支持降低其创新风险。”多地政府推出保费补贴政策,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对科技保险保费进行补贴,直接降低企业负担。曹玉瑾认为,推动科技保险普及需要解决三大核心问题:一是持续优化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实用、规范的科技型企业信息披露系统和技术价值评估系统;二是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的保险产品;三是搭建多方交流平台,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完善市场协同和风险分散机制。尽管试点政策不断创新,但从“纸面”落到“地面”仍面临诸多障碍。曹玉瑾指出四大瓶颈:评估定价难度大、专业人才缺乏、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部分政策落实流程复杂。“科技企业核心资产为无形资产,专利价值受技术迭代、市场需求影响大,当前评估机构仍然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定价方法差别较大。”曹玉瑾解释道。金融机构缺乏懂科技、懂知识产权的复合型人才,无法精准评估贷款可行性。同时,难以准确获取企业的研发进展、专利实际应用场景等信息,增加了银行风险把控难度。部分地区政府专项基金规模有限、兑付流程长,也影响了政策实效。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地解决,才能真正打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综合这些试点政策,曹玉瑾展望了理想中的科技金融生态图景——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协同、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全周期生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主体既各司其职又高效联动:政府作为引导者,负责平台搭建和生态构建;金融机构从资金中介向综合信息服务中介转型,提供新型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产品;科技企业可便捷地将专利、数据等转化为融资工具;资本市场通过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在这个理想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中,多元主体分工协作、激励相容,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进步和金融发展相互统筹、相互融合,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良性循环。”曹玉瑾表示。 |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