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能源气象协同发展研讨会举办 多方专家共探能源气象新路径
9月9日,在第七届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与国家气候中心联合主办第二届能源气象协同发展研讨会,来自合作组织、联合国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芬兰气象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科学、风光预测与影响评估、电力系统气候适应及减缓路径四个方面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事件频发,能源电力系统脆弱性日益凸显。世界气象组织(WMO)服务司科学官员罗伯塔.博斯科洛指出,2024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份,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风电、光伏和水电出力呈现强烈的年际和区域波动,部分地区水电站出力波动幅度高达±20%。芬兰气象研究所总干事佩特里.塔拉斯进一步指出,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海洋热容量增加,极端天气经济损失逐年攀升。
对于风光预测,中长期预测能力一直是个瓶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刘芸芸介绍,该中心研发基于分位数映射的风速订正、百分位映射辐射校正、多模式集合预报等,使风速预报误差降低约10%,月尺度预报符号一致率提升至66%—70%。同时,合作组织与国家气候中心联合编写并发布《全球新能源发电年景预测2025》,填补了新能源长周期发电能力预测的空白。兰州大学王澄海教授提出“AI+数据同化”框架,通过融合风电场高频观测、卫星遥感与人工智能技术,可降低4小时内预报误差。
在电力系统气候适应方面,合作组织副院长杨方指出,全球近一半的大停电事故由气象因素引发。其团队构建的电力气候风险“灾害—暴露度—脆弱性”三维评估模型,可量化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极端高温、小风寡照等事件对电力供需的影响。研究表明,到2030年我国极端天气将额外增加最大负荷8000万千瓦到1.5亿千瓦。到2060年,极端高温可能导致风光出力下降5%—7%,负荷需求上升10%,系统总成本将上升1.8%。
与会专家认为,能源气象协同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石。未来应加强电力系统气候适应性研究,建立电力气候风险评估规范与标准体系;开发多时间尺度风光水预测技术,强化气候尺度预测预报在电力系统中的业务化应用;推动能源气象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平台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能源气象灾害“早期预警”。
(作者:黄子立责任编辑:张林)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