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水泥价格下跌,“反内卷”之路仍然漫长
7月份以来,水泥行业“反内卷”推动已过两月,但是产能削减速度仍然无法与需求下降幅度相平衡,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扭转。
2025年水泥市场价格高位下行
2025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水泥市场价格呈先涨后陷入长跌,入秋后再次缓慢反弹的走势,总体下行斜率大于去年同期。截至2025年9月17日,当日全国P.042.5散装水泥市场价格275.86元/吨,年均价在312.19元/吨,同比下跌4.77%。年内价格高点353.59元/吨出现在3月12日,最低点267.11元/吨出现在8月12日。
价格走势分析及“反内卷”工作现状
(一)水泥需求持续下降,行业错峰生产效果达到极限
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继续下降,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0309亿元,同比下降12.9%;其中,住宅投资46382亿元,下降11.9%。关键数据房屋新开工面积39801万平方米,下降19.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9304万平方米,下降18.3%。房地产行业的衰退,是造成水泥需求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份,全国水泥产量14802万吨,同比下降6.2%;1-8月份,全国水泥产量110457万吨,同比下降4.8%。
需求下降是导致2024年水泥价格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而2025年下半年水泥价格能够持续上涨,除了本身进入旺季存在季节性上涨的因素外,为应对需求衰退而全面加大了“错峰生产”力度是一个关键点。进入2025年后,水泥企业从春节后同样采取“全场紧逼”的方式进行“错峰生产”,多数省份在4月份开始,月停窑时间就一直保持在8-20天不等,春夏秋三季停产计划与冬季错峰计划首尾相接。然而这种停产力度已经基本达到了行业可承受极限,供应端平衡需求下降的作用出现边际递减。这种情况下,水泥需求量的绝对下降就成为主导水泥价格走势的主要力量。
(二)水泥行业反内卷当下仍缺乏突破方向和策略
反内卷的核心方向是削减产能,以构建新的更加健康的供需平衡关系,进而实现行业恢复有序的良性竞争,价格体系和企业利润回到合理水平。2025年7月1日,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意见》核心内容是切实推动水泥行业熟料生产线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的统一工作,超出备案产能的熟料产能必须按照《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中的规则进行补齐置换指标。
这项工作实际上从2024年底开始就已经初见端倪,今年则有明显加快。由于2024年开始,水泥行业也进入下行阶段,新建产能的节奏大幅放缓,拟建项目也出现大量撤销或者搁置。这就导致产能置换的去产能效果也相应减弱,因此现有产能补指标的要求在去产能进程中有重要的补位作用。2025年1-9月停产水泥熟料总产能约70000T/D,而2024年同期停产水泥熟料总产能约81000T/D,淘汰速度仍在放缓。新增产能方面,近两年前9个月新投产熟料产能则都在25000T/D上下,差别不大。综合来看,水泥熟料产能处于净淘汰状态,但2025年产能下降速度正在放缓。
水泥行业在“反内卷”方面,目前还没有太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仅仅是借此契机在8月份旺季启动前,尝试推动价格上涨,但由于需求薄弱,涨价基础不足,涨价总体失败告终。实际上,8月份水泥企业的推动涨价的根本原因则是成本方面的压力导致。同样由于“反内卷”的原因,动力煤价格曾经阶段性上涨,导致部分区域水泥价格进入成本线之下,因此带来较强的复价愿望。
(三)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水泥价格预测
2025年四季度水泥价格预计在10月份涨至阶段性高点,全国均价回到300元/吨以上的可能性较小。从9月份情况来看,入秋后水泥需求季节性增长的迹象较弱。市场反馈的原因在于下半年新开工项目少于上半年的完工项目。这意味着由于天气好转而释放的需求增长空间非常有限。供需关系好转可以起到推动作用弱于往年同期水平,价格涨幅会比较低。成本方面来看,煤炭行业限产效果比较明显,动力煤价格可能有较大的上涨空间,成本端对水泥价格上涨或存在一定推动。
2026年水泥价格能否恢复到合理水平,关键仍在于供需关系的梳理。房地产行业发展已经进入受人口结构和数量约束的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虽然仍在继续提高,但城镇化进程却在逐步趋缓。在这个基础上,水泥需求长期下降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2026年水泥行业需要打破现有的供给端控制模式,在供应量和供应结构两方面进行显著收敛,供应收缩的幅度要超过需求下降的速度,才有可能提高水泥价格整体价位。但如前文分析,错峰生产已经没有继续扩大的潜力,减少供应量的方式仅有加大产能淘汰速度一个手段。供应结构的收缩则是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减少市场企业数量,降低竞争压力。这两种方式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是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较难消化。总体而言,2026年从供需关系来看,水泥价格全年均价预计仍会低于2025年,年均价预计不超过300元/吨。如果动力煤价格上涨导致成本攀升,水泥价格可能会有20-30元/吨上浮,但对水泥企业而言,盈利环境并不会因此受益。
反内卷的关键路径分析与趋势预测
水泥行业的反内卷行动始终与国家政策导向保持一致,主要围绕产能置换、超产产能补充指标和错峰生产等举措展开。然而,错峰生产已形成常态,难以进一步提升调控效果;超产产能补充指标虽具有长期调控作用,但效果取决于能否跟上需求下降速度。因此,改变行业现状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调整供需关系,加速压缩产能规模、提高产能集中度,且这一速度必须超过需求下降的速度。这对水泥企业自身而言,会带来较大成本压力,如果产能淘汰和企业兼并重组的中可以获得相应融资渠道的支持,将会有效加快这个趋势的进程。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产能置换政策执行力度,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推动落后产能加速退出。行业准入门槛也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新建产能的技术水平、环保标准等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鼓励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也避免地方政府因为保就业等目的维护低效产能的存续。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参考国际经验,欧美等发达国家水泥行业前几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超过70%,而我国目前仅为50%左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增强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企业应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如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水泥等,以扩大市场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收官,“十五五”规划也将展开,新型城镇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仍是水泥行业关键的需求增长点。在绿色水泥发展上,研发生产低碳、环保型水泥产品,甚至“零碳”水泥,不仅符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还能开拓高端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例如,一些企业通过研发使用工业固废替代部分原材料,生产出的绿色水泥产品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同步拓展特种或专用水泥产品线,价格和利润也明显高出普通水泥。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