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所高校的580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2025工博会高校展区
摘要: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举办的高校展区在本届工博会的九大专业展区之一——科技创新展区中精彩亮相。
9月23日至27日,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高校展区展示推介68所高校精心遴选的580项科技创新成果。
突破性成果彰显高校创新活力
在今年工博会高校展区内,多项极具发展潜力的突破性成果、原创成果亮相。
在上海交通大学展台前,一台监测设备“紧盯”高速旋转的航空发动机。这套“多物理场测试诊断系统”由上海交通大学欧阳华教授团队研发。随着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复杂工况下的结构完整性和流动稳定性是制约国产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难题。这款诊断系统可实现对复杂系统关键现象的多维度、全过程观测与诊断,目前已先后在航发商发与航发燃气涡轮研究院的两个型号台架完成验证,展现出良好的工程适用性与推广前景。
看风景不晒脸,夏天省电费、冬天不挡暖,无需电源、安装方便,耐久时间可达30年以上……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院士团队研发的“新一代绿色节能光响应变色玻璃”在展区里一经亮相,就备受关注。“这是一款集智能、节能、环保于一身的高性能创新产品。作为国内首款光致变色玻璃,它在成本上不仅优于美国同类产品,也显著低于电致变色技术,极具市场竞争力。”朱为宏院士介绍说。
把氢能直接“变”成电能,还达到了零排放、高效率,这听起来像科幻故事里的“魔法”,却已被上海理工大学江小辉教授团队在现实中实现。这项技术的实现,依托团队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的核心优势,通过优化双极板设计、升级电堆技术,将装备制造与产品设计融合,最终形成了高性能双极板及电堆制造技术,并让这项“魔法技术”走进更多产业场景。该技术的诞生,将为国产高功率燃料电池的规模化、高质量生产提供保障。
交管机器人、AI中医,智慧应用不断涌现
随着大模型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不断点亮千行百业,多样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在工博会高校展区中,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最闪耀的存在。
前段时间,一个身穿交管制服的机器人亮相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和中山东一路交叉口,引发社会热议。此次,公安交管机器人也亮相工博会,引来不少参展观众围观。这个公安交管机器人的专属“制服”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崔玉梅团队携手上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联合研发,这款专用服装选用高性能功能性面料,既为机器人提供可靠防护,又通过专业设计提升视觉辨识度,通过鲜明的色彩搭配、符合交通场景需求的款式剪裁,让机器人在车流中指挥交通时更显专业醒目。
此外,东华大学的“防霉于未然——一种安全长效的无色无味‘防霉疫苗’”“基于生物纳米纤维的复合型小口径人工血管”“智慧消防可视化系统”“精密3D打印机运动控制系统”“高速霍尔电流传感器”等多项凝结着东华智慧的项目成果也纷纷亮相工博会,全面展示了该校在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实力。
北京大学的展位前排了长队,不少观众都在等“AI中医”看病。据了解,北京大学基于上百万中医脉象、舌象等实证实方医疗数据,运用神经网络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打造了一款“中医智能AI机器人”,它可以为每一位用户生成精准、专业、全面的中医健康管理报告。
多项服务民生科技成果亮相
服务民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落脚点。今年,各高校也带来了大量服务民生的科技成果。
支架放进身体里,半年后还要再开一刀取出来,老人小孩哪经得起这么折腾?不少患者家属的担忧,道出了传统医用支架的痛点。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抗菌可降解水凝胶导管支架,其可随组织愈合智能降解,解决了传统支架降解速度与愈合节奏不匹配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能覆盖大部分需要支架治疗的医疗场景。
上海师范大学带来的“水稻导航育种与高产优质稻米选育”项目将传统育种周期大幅度缩短,在多个水稻品种的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负责人黄学辉介绍说,目前已构建了水稻基因致因变异电子图谱,还开发了水稻分子育种导航系统,新培育的“科优导航1号”等产品已初步完成国家新品种审定流程。
据悉,今年高校展区继续为基础教育提供平台,开展“智创无界共育未来新质力”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成果展示。由上海市田家炳中学的同学们带来的“雨季山区交通的守护神——一种路面缺失型道路损毁预警装置”、由上海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带来的“新能源赛车智造”等项目也在高校展区纷纷亮相,展现了上海青少年的创新活力。
头图为工博会现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