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量连破万亿,正在印证制造升级的基本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实习生王怡茵北京报道
9月23日,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已实现连续两个月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用电量59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第三产业用电量2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9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规模的高企,一方面,与夏季高温天气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在一系列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用电量连破万亿千瓦时
继今年7月之后,8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再次超过万亿千瓦时,连续两月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1—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87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64193亿千瓦时。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规模的高企,一方面,与夏季高温天气直接相关。7—8月,多轮高温过境我国,高温高湿天气来得早、持续久,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今夏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在持续高温高湿天气影响下,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快速攀升,全国大部分地区负荷屡创新高。
另一方面,在一系列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8月当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各月以来最高,其中,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用电量复苏势头明显,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2%,比7月提高3.7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体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约4.6个百分点。且所有子行业均实现正增长,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光伏产业制造用电量也都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显示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用电量向上攀升。
传统高载能行业出现复苏迹象。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8月用电量增长明显,增速分别为10.1%和2.4%,比上月分别提高9.6和2.1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8月用电量同比增长3.9%,与上月基本持平。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月用电量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收窄3.5个百分点。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用电量增长与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存在紧密关联。从增长动能分析,我国产业链构成完整生态系统,其整体用电量上升将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同时,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对经济周期反应敏感,若预期经济回暖即会扩大生产规模。鉴于我国电力消费高度集中于上述行业,其用电量增长将显著拉动整体电力需求,对电力供需格局具有显著影响。未来电力需求能否保持增长态势,仍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但今年下半年用电量持续突破万亿千瓦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新经济动能持续增强
从前8个月的数据看,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也很快。
具体来看,蒋德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第一产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1—8月,第一产业用电量10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8月当月,一产用电量同比增长9.7%,较去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渔业用电量增速领先,分别为12.3%和10.9%。
第二产业用电量持续回升,8月同比增速达5.0%。1—8月,第二产业用电量4.3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8月当月,第二产业用电量持续回升,同比增长5.0%,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用电量延续快速增长势头。1—8月,第三产业用电量1.3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8月当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环比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7.2%。
值得注意的是,1—8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2.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子行业增速均超5%,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8月份用电量同比增长23.0%,体现出先进制造领域的强劲活力。
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第二产业用电增速显著,经济向好态势下增速将进一步加快。当前我国电力消费增速较高,这与高新技术产业扩张、电动汽车规模化替代、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因素相关,此类因素未来将持续成为电力消费增长的关键。需特别指出,电力领域的增长态势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服务业用电结构同样凸显新经济特征。1—8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8%,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带动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8%;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8%,其中,由于电动汽车高速发展,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4.1%。
林伯强认为,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发展,对电网结构优化与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核心矛盾在于新能源的波动性特征。从数字经济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驱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当前虽尚不构成供给压力,但对电力结构调整形成显著挑战;在电网保障层面,关键症结同样在于系统稳定性。现阶段我国电力增量供应能力总体充裕,然伴随风电、光伏在电力结构中占比的大幅提升,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要求显著提升。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现已出台绿电直连等政策,促使电源侧提升供电稳定性,同时推动电网侧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强化系统保障能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