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筑基培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这是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赓续华夏文明的治本之策。
这一治本之策,一是政策目标升级,从“增加出生人口”转向“人口高质量发展”,注重人口素质提升与结构优化;二是实施逻辑重构,从“家庭责任”转向“国家-社会-家庭共担”,通过制度性安排降低“三育成本”;三是支持范畴扩展,从单一生育政策拓展为“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养老”全周期支持体系。概而言之,治本之策,正在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筑基培元。
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筑基培元,关键要解开现实痛点的枷锁。经济负担,如无形大山,压在年轻人的心头。如何“搬山”?唯有强化支持力度:提高生育津贴的含金量,加大托育服务的普惠供给,探索精准覆盖育儿家庭的个税专项扣除机制。当南京聚焦托育服务难题,打造定制化普惠托育体系,为年轻父母减负,我们瞥见了希望的方向。而“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构建,更是打通了家庭代际支持的“任督二脉”,让养老育幼的负担不再成为生命抉择的阻碍。
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筑基培元,重点在于构建职场性别平等的安全网。当职场女性因生育而面临晋升受阻、薪资不公甚至“隐形辞退”,当“准妈妈”的简历屡屡石沉大海,这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社会文明的伤痕。唯有严格执法,根除职场性别歧视,倡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完善灵活弹性工作制度,才能让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之间寻得坚实的平衡点。当每一位母亲不再因职业发展受限而焦虑犹豫,生育的勇气才会自然萌发。
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筑基培元,根本还要社会价值观念重塑与公共精神培育。当“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被“精致利己”悄然取代,当“丁克”成为某种值得炫耀的时尚标签,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育”的社会价值。这关乎社会活力的永续,文明血脉的延续。因此,公共空间对婴幼儿的包容、社区对育幼家庭的支持、舆论对多子女家庭的友善,绝非可有可无的细节——它们共同编织着鼓励生育的温暖社会心理环境,是在无言中发出生命的礼赞。
每个生命的啼哭都应是文明的序曲,每盏守候新生命的灯都该被温柔相待。生命的河流永不干涸,华夏民族复兴的图景必然绚丽多彩。(涂亚峰)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