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漯河)食博会官宣调档至每年4月,打造春日食品行业盛会
【大河财立方 记者 丁洋涛 文图】从明年起,沙澧河畔备受瞩目的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以下简称食博会)会期将正式调整。9月26日,第二十三届食博会媒体吹风会在郑州举行,大河财立方记者获悉,从2026年第二十三届食博会起,这一国家级食品行业盛会将定档于每年4月19日至21日举办,会址仍为漯河国际会展中心。此举旨在通过优化展会时序,为全球食品产业搭建一个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的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场体验更佳、效率更高、收获更丰的行业盛会。
会期优化:把握“黄金时段”,提升参展体验
对常来参展的食品企业和采购商来说,本次档期调整或许会让他们眼前一亮——毕竟往年5月的漯河已有些燥热,参展商带着样品奔波时难免汗流浃背,观众逛展久了也容易疲惫。而这次调整,并非简单换个时间,背后藏着组委会对“让展会更有用、更舒服”的琢磨。
在第二十三届食博会媒体吹风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研究室主任郭金龙详细阐释了会期调整的三大核心原因。
首先,四月是企业安排年度生产、发布新品、拓展市场的“黄金时段”,也是采购商对接供应链、开展年度采购的关键期。调整会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参展商与采购商的深度合作,实现双赢。
其次,错开五月等其他食品展会的高峰期,有利于漯河食博会更好地融入全国展会体系,增强自身独特吸引力,汇聚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专业采购商。
最后,出于对参会者舒适度的考量。四月春意盎然,气候宜人,相较五月的高温炎热,能为所有与会者创造更轻松、舒适的参会环境,从而激发展会的最大商业价值,打造一场体验更佳、效率更高的行业盛会。
调档底气源自“中国食品名城”的深厚产业根基
面对会期提前、筹备时间紧张的挑战,漯河市展现出充分的底气和信心。
漯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剑表示,这份信心源于漯河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的雄厚产业实力。目前,漯河食品产业规模已突破2500亿元,占河南全省1/4、全国1/40。产品涵盖上千个品种,培育了双汇、卫龙等龙头企业,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生态。
周剑介绍,为应对挑战,组委会已提前谋划,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一是精准邀约国内外行业龙头与新锐品牌,力争国际化水平再创新高;二是“一企一策”提供个性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先行作用,帮助展商“未展先热”;四是精准组织供需对接,推动意向转化为订单;五是策划高端论坛活动,树立行业风向标,确保第二十三届食博会“水平更高、成效更好、体验更佳”。
“目前,我们正定向邀请国内外头部连锁商超、大型电商平台及供应链企业参会,在去年近27000家采购商的基础上,今年邀请的采购商争取超过30000家。”周剑表示。
对于会期变更可能带来的信息传达和筹备挑战,河南省博览事务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哲表示,组委会已制定周全的应对方案。通过点对点优先沟通、线上线下(300959)联动发布等方式,确保信息精准触达所有利益相关方。
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全流程工作推进表,并设立专项应急预案,强化资源保障,确保筹备工作顺利推进。组委会还提供了弹性的合作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因日期变更无法参展企业的权益。“有企业实在赶不上新档期,能选择‘延到下届’‘抵扣下届费用’,或是转成线上展示,尽量不让大家的期待落空。”张亮哲表示。
数字工具赋能,打造“永不落幕的食博会”
2025年第二十二届食博会期间,豫中南数字产融平台搭建高端采供对接平台,这一“线上食博会”共撮合交易3000万元。
漯河市投资集团董事长朱新卫重点介绍了该平台,据了解,豫中南数字产融平台自建成运营以来,平台当前入驻企业1786家,其中食品企业1110家,覆盖商品品类3000种、上架商品75万多个,全网用户超30万人,累计完成订单70多万单,构建起活跃的产业数字化服务生态。
该平台通过“六我驱动”模式,为食品企业提供从集采、分销到金融、物流的全方位服务,与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一起组成了一个“永不落幕的食博会”。
朱新卫表示,在第二十三届食博会期间,该平台将实现展前、展中、展后的全流程服务。展前帮助企业线上报名、云端展示和提前获客;展中通过智能匹配促进高效交易;展后则提供长期赋能,助力企业持续开拓市场,真正实现“参展一次,服务全年”。
据悉,漯河食博会已成功举办22届,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2025年第二十二届食博会现场交易额和意向采购额高达492.6亿元,其对消费需求的强大拉动作用和行业影响力日益凸显。调档至4月,标志着漯河食博会在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道路上迈出新的关键一步。2026年春暖花开之时,全球食品行业的目光将再次聚焦沙澧河畔的漯河,共赴一场创新、合作与发展的春之盛宴。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