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WDCC “AIGC 驱动创意设计变革” 论坛圆满落幕 共绘设计产业新蓝图
以 2025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2025WDCC)“设计无界 生生不息” 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于9月26日下午顺利举办“AIGC 驱动创意设计变革” 论坛。
作为 2025WDCC 聚焦数字设计创新的重要专场,本论坛汇聚行业领军力量,通过主题分享、仪式发布等多元形式,深度探讨 AIGC 技术对创意设计产业的重塑作用,为全球设计领域的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论坛开场,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秘书长明豪侠致辞欢迎各嘉宾及观众到来,并从行业协同角度发言。AIGC 是全球科创重要引擎,在工业设计、数字艺术、文旅产业(如上海国际光影节)成效显著。国家 2023 年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上海发布 “沪九条”,科委也设相关研发方向。协会推动 “全媒体运营师” 发展,近百家会员企业参与全球近 50%3A 级游戏和电影制作,期待论坛推动 AIGC 与设计融合,助力上海建 “设计之都”,并预祝论坛成功。
在以 “AIGC进展及设计产业变革”为主题的演讲中,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AIGC专委会秘书长董道国首先回顾了2024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AIGC论坛的精彩内容,他指出,AIGC对设计产业的深远影响正受到行业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
随后,董道国分享了近一年来AIGC的关键技术进展:图像生成模型已能直接产出海报与中文文字;音乐生成技术已可在实际场景中落地;视频生成进入“声情并茂”新阶段;3D世界生成模型也已正式启航。他强调,AIGC正加速推动设计产业的深刻变革:AI从工具走向伙伴,为设计师提供无限灵感;个性化设计正在迈向规模化生产;设计赋能正由平面素材扩展至电影、3D与元宇宙等深水区。展望未来,AIGC将深度融入设计产业,不仅重塑设计边界,更将带来生产效率的飞跃提升。
火山引擎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袁博在“大模型AIGC创作设计与创新实践”主题演讲中提到,近年来,随着大模型能力的高速发展为AIGC创作设计带来全新的范式变革,传统创作流程中的效率瓶颈、创意局限等问题,正被大模型的强大能力逐步打破。
火山引擎拥有丰富的大模型产品矩阵和领先的模型能力,覆盖多模态理解、深度思考、图像生成、视频生成、语音合成、音乐生成等多元模型能力,为创作者和设计团队提供一站式AIGC解决方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广告营销、影视制作、短剧漫剧、游戏素材、电商营销等多个行业应用场景,助力实现创意内容的提质、增效与创新。
东方明珠新媒体百视通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UED设计部负责人华定方在“AIGC驱动中华文化与文博的视觉再造”主题演讲中说到,近年来,我国文博文旅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全球AIGC创意内容产业也进入了快车道。百视通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大屏新媒体企业,联合上海博物馆和复旦大学,合作打造了国内首个AIGC多风格拟真化线上展厅“BesTV上海博物馆”。
该项目依托AIGC、超高清、VR等前沿技术,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对文物的AIGC数字再造,观众可以在电视大屏上感受AI语音讲解、虚拟复原、3D动态演示等体验,文物不再是静态陈列,而是可以“开口讲述”历史,甚至还原其原始使用场景,增强代入感。在数字空间中近距离欣赏上博珍贵藏品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让文化遗产成为当代社会触手可及的知识与美育资源。该项目打破传统物理边界,实现文化传播和观展体验的深度融合,为全球观众提供全新的视听文化服务。
上海图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CEO沈轩在数字艺术与跨界设计主题演讲中说到,设计专业的边界正在愈来愈模糊,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社会中,大众对于创新体验需求在提升,更新淘汰的速度在加快,跨领域的创作会成为必然能力。
AIGC是很好的提升跨专业创作能力、整合能力的工具,让创作者,设计师们更好的专注于空间的“人、事、物、场”,打造感观的“视、听、嗅、味、触”。突破“空间设计”思维,形成“空间感知”思维。沈轩老师也以东方明珠351米球体改造、中国国家地理Magzone主题空间、Virtura视听演出作品滴流、成都大运会AIGC宣传片等项目为例来介绍技术如何赋能艺术成为好的设计作品。
上海复旦上科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张云立在发布仪式 “广富林的数字新颜” 中说到:“广富林水下文化展示馆的提升,是一次结合技术、商业以及学术艺术的文旅更新,将为多媒体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据悉,此次展示馆提升聚焦文化传播与体验升级,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沉浸式视觉体验,让观众 “穿越” 5000 年历史,感受广富林文化的脉络。同时,项目兼顾商业价值挖掘,探索文旅消费新场景,为游客提供集文化感知、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服务。该升级不仅为广富林文旅注入新活力,更以 “技术 + 艺术 + 学术” 的融合模式,为多媒体行业在文化遗产活化领域提供参考,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全国首个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的博导杨青青在“从舞台、影视到元宇宙:跨媒介叙事的人工智能美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讲中指出,设计要守正创新、融合文科。
杨青青教授分享了其在《AI之梦》、微软数字人等科技创新项目中的设计理念。目前,她正率领上海戏剧学院团队与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究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博士“学霸01”,探索艺术数据对具身智能的发展指导,及怎样拓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演艺边界,通过机器人作为“学习主体”,构建艺术与科学工程交叉的培养模式。她说这一次开创性的教育实验,是人与机器共生的探索,是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重构,旨在回应人工智能时代下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新可能。
作为“转媒体艺术设计”的创导者,她提出要让机器“看见”意象,展开在AIGC视觉叙事与中国演艺设计中的当代表达,注重传统文化系统性与标志性创新,提升文化科技设计新质生产力。
极逸人工智能CEO谭凯在“AI如何颠覆游戏产业结构”主题演讲中说到:“我们首次提出了行业专精模型这一概念,我们觉得行业专精模型是AI落地的核心钥匙。”
现场谭凯展示了游戏开发者使用其公司自研游戏引擎开发的游戏:“这款游戏90%以上的内容全部由公司自研游戏专精模型生成,通过AIGC素材,原本行业内3500一段动画,400做一个动作的价格被打到了百元量级,这款游戏8人团队15天开发上架,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效率,也为中小开发者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谭凯表示:“谈到AI不能只有概念没有产品,能落地才是王道,想要形成真正的生产力和商业化,拒绝抽卡,可以稳定输出内容的行业专精模型是重中之重”。
在"混空Studio-构建AI+AR内容创作及互动新方式"主题演讲中,混空行业总监贾尧夏表示,当前,全球XR领域在硬件迭代与软件生态上持续突破,而AI与AR的深度融合,正极大加速虚实融合内容的创造与普及进程。
贾总指出,混空Studio依托自研AI底层技术,实现了AR内容的一键生成与智能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内容生产方式的高成本、长周期与高技术门槛问题。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更拓展了人机交互的想象边界,为文娱、教育、工业等众多行业带来内容体验与业务模式的双重革新。
他强调,AI+AR不仅是技术组合,更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和空间计算的核心基础设施。混空Studio正在推动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空间的创作者”,赋能企业快速布局元宇宙新场景,构建数字与现实无缝衔接的未来生态。
以“AIGC在文旅LBE开发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演讲中,上海临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廖庆华指出,以虚拟现实电影为代表的文旅LBE(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产品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未来有望挑战年规模约500亿元的传统院线市场,进一步丰富大众文化生活。
廖庆华从文化遗产数字化、场景构建、游戏化制作及AI交互等多维度,阐述了精品LBE产品的开发路径。他以基于虚幻引擎开发的敦煌莫高窟主题LBE项目为例,展示了AIGC技术如何赋能开发全流程,包括实景三维扫描、原画设计与模型自动生成、游戏特效与交互设计等。廖庆华还透露,公司正与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共同推进“数字遗产具身交互实验舱”研发计划,旨在探索融合学术研究与沉浸式体验的LBR(Location-Based Research)新模式。
本次论坛的圆满落幕,为 2025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书写了数字创意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精彩注脚。作为聚焦 AIGC 与设计变革的核心交流平台,论坛通过政企学研多方智慧碰撞,清晰勾勒出 “人机协同” 的产业新范式,印证了 AIGC 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生产链核心、驱动设计产业效率革命与价值重构的关键作用,为上海巩固 “全球设计之都” 地位注入强劲动能。
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将依托 AIGC 专委会与资源对接平台,携手行业同仁推动技术案例共享,助力中小设计企业降低 AI 应用门槛,共同构建协同创新的 AIGC 设计产业生态。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