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江:无线电技术正成为智慧农业“新农具”
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金然
在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无线电技术已成为智慧农业的“核心连接纽带”,深度渗透到耕种管收全生产环节。9月23日,2025中国无线电大会期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春江,以“无线电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并接受记者专访。他表示,无线电技术绝非农业发展的“配角”,而是驱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核心“新农具”。当5G的“高速信息动脉”与北斗的“精准时空坐标”深度融合,中国农业正加速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迈向“数据种地”的智慧新阶段。
记者:无线电技术如何从单纯的技术工具,升级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赵春江:核心在于构建“空天地”三位一体的农业感知革命,让无线电技术与农业生产场景深度耦合。比如在黑龙江省农垦地区,依托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高精度定位能力,通过北斗卫星遥感技术每周生成作物氮素分布图谱,精准指导变量施肥,直接减少化肥浪费,既降本又环保;在新疆棉田,利用470MHz频段搭建农业物联网,将土壤墒情监测频次从过去的3小时一次压缩至15分钟一次,为精准滴灌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再看全国范围,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智慧农业发展报告显示,105万台智能农机通过4G/5G网络实现厘米级协同作业,2024年跨区作业效率同比提升40%。
这些案例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频谱资源与土地、作物、农机的深度融合——每一寸耕地的温湿度、每一株作物的生长状态,都通过无线电波转化为可计算、可优化的 “数字肥力”,真正让无线电技术成为与土地、劳动力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
记者:当前中国智慧农业的无线电应用中,针对各方关注的“数据孤岛” 问题,我们如何实现突破?
赵春江:突破“数据孤岛”的关键,在于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与频谱管理体系。此前,我国编制的《农业物联网频谱使用指南》被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采纳,这是我国农业物联网领域首个获ITU认可的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农业无线电应用标准走向国际。依托这一标准,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实现农机作业数据汇聚共享和高值利用。
再看内蒙古草原的实践,依托自治区“数字草原”工程,我们创新采用畜牧监测与草场防火“共频共用”技术,将原有频谱利用率提升3倍,牲畜数量、动物体温、运动量等健康数据,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回传至云端平台,牧民在手机上就能精准掌握牲畜动态。这充分证明:当频谱管理与产业标准协同发力,就能释放技术的乘数效应,让小农户也能平等共享智慧农业的“数字红利”。
记者:对比国际智慧农业发展路径,中国在无线电技术应用上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赵春江:我国走出了一条“场景定义技术”的平民化路径,这与国外侧重“高端设备堆砌”的模式有本质区别,更贴合我国2.3亿小农户的实际需求。如江西茶园搭建的5G+RFID(无线射频识别)茶叶溯源系统,通过RFID标签实时采集种植环境、采摘时间、加工工艺等28项生产数据并上链存证,让茶叶产品溢价达40%。
这种“低成本、高适配”的路径,避免了技术应用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让智慧农业技术能更快、更广泛地落地田间地头,真正服务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
记者:展望未来五年,无线电技术将从哪些方向改写中国农业的发展图景?
赵春江: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较为清晰,主要聚焦三个核心领域:
第一是通感一体。目前在广东省甘蔗主产区,已试点将雷达功能集成到5G基站中,让基站同时承担数据传输与作物产量监测功能,无需额外部署专用监测设备,甘蔗收割效率直接提升25%;
第二是低碳频谱。青海光伏农场探索“光伏+微基站”融合模式,利用光伏电力为无线电监测设备供电,实现监测设备零碳运行,预计到2030年将覆盖百万个农业监测点,契合“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需求;
第三是认知决策。黑龙江省黑土地监测网引入AI动态频段优化技术,系统可实时识别并规避电磁干扰,数据传输成功率从89%提升至98%,支撑智能农机自动驾驶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到2030年,每一台农机都应成为“频谱的智慧使用者”。随着农业大模型技术的成熟,无线电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农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孪生”,频谱资源正编织一张覆盖农业全链条的“数字经络”,实现生产过程的全时段、全要素监测与优化。
无论是黄河灌区的智能泵站,还是青藏高原的卫星牧场,看不见的无线电波都在重构中国农业的底层逻辑。赵春江说:“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当每一粒种子都能通过频谱实现精准管理,每一份农业劳动的价值都能通过数据清晰体现,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终将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助力下找到更加清晰的前进方向。”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