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缘何持续流入化工板块?
■普惠金融·农银汇理基金投资视点
资金缘何持续流入化工板块?
◎农银汇理基金经理 王皓非
7月以来,市场资金持续流入化工板块,配置热情显著升温。截至9月19日,某只化工ETF规模在一个多月内增长超过150亿元,其他化工主题ETF也普遍出现明显规模扩张。我们认为,这轮资金持续涌入化工资产并非偶然,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第一,“反内卷”政策持续推进。无论是今年5月五部门联合推动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更新淘汰,还是7月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启动“正风治卷”三年行动,都体现出化工行业正率先跳出低价竞争和粗放增长的传统模式,迈向以技术创新和质量效益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行业实践样本。
第二,资本开支接近尾声,产品价格有望触底回升。据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CEFIC)统计,2023年全球化工品销售额为5.2万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达2.2万亿欧元,市场份额占43%,较2013年提升9个百分点。中国化工行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和不断突破的核心技术,持续巩固全球最大化学品市场的地位。然而,过去几年行业经历大规模扩产,供需格局趋于宽松,多数化工品盈利空间与价格双双承压。在此背景下,企业更倾向于控制新增投入、优化现有产能,而非继续扩大投资,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增速出现显著回落。
第三,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虽然经过近期上涨,但目前化工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较低区间。数据显示,截至9月19日,基础化工指数的市净率(PB)为2.10倍,处于近十年来43%的分位水平;横向对比,有色金属指数同期市净率为2.87倍,位于近十年来63%的分位点。化工板块当前估值明显低于有色金属等行业,具备较强的相对估值吸引力。
第四,新材料拓展成长空间。当前的化工行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周期行业,而是注入了显著的成长性。如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氟化工以及军工与特种材料等领域快速发展。这些领域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军工等新兴产业紧密相关,使化工行业投资逻辑从单纯周期属性转向“周期+成长”双轮驱动。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