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承:告别技术炫技,AI创业正锚定真实需求
“早一步入场能筑就壁垒,还是更容易成为先烈?” 在投中网近期举办的 AI 应用沙龙上,投资人的疑问道出了行业普遍的焦虑。25 年的人工智能产业,一边是应用层想象力持续释放,一边是技术迭代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矛盾让 AI 创业的每一步选择都显得至关重要。
行业生态的成熟为创业提供了土壤。数据显示,2024 年北京海淀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 2800 亿元,年增速达 30%,占全市 80%、全国四分之一,聚集了全国最高比例的 AI 顶尖人才和实验室资源,形成了全链条的产业支持体系。这样的产业高地,为创业者提供了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基础支撑。
在创业时机的判断上,业内形成了 “宜早不宜晚但需精准预判” 的共识。创新工场前沿基金总经理任博冰将当下比作 2011-2012 年的移动互联网拐点,他认为技术迭代越快,机会窗口移动越迅速,创业者需提前预判技术节点布局。知满科技创始人王泽强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其公司去年完成技术与商业化闭环,借助制造业企业付费意愿提升的东风快速成长。而鹿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赵广智则提醒,具身智能等长周期赛道需用十年视角布局,团队产业经验是关键决策支撑。
需求真伪的辨析成为创业成败的分水岭。元禾璞华合伙人陈瑜指出,AI 价值要么是创造新体验,要么是提升效率,当前行业仍处于类似互联网 “QQ 与 MSN” 的早期阶段,未来将涌现更多实用爆款。清思智能创始人谷光烨提出的 “四原则” 颇具参考价值:算法性能必须超越人类、能指数级提升生产力、客户存在显著生产力缺口、行业需求深度足够。职小二的实践给出了生动例证,其 AI 工具替代 5 人工作量,将毛利提升 12-13%,精准解决了蓝领招聘的效率痛点。
业内普遍认为,2025 年的 AI 创业已告别技术炫技时代。玄源科技创始人李蕴洲将需求分为 “降本增效”“价值体验”“魔法时刻” 三类,强调脱离场景的 AI 功能终将被市场淘汰。正如经历过 AI 四小龙竞争的谷光烨所言,需求深度不足易引发价格战,只有复杂场景才能让技术优势持续转化为商业价值。
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变奏中,AI 创业的核心逻辑逐渐清晰:既要抓住产业爆发的窗口期,更要锚定真实需求的锚点。行业格局远未定型,那些既能预判技术趋势,又能深耕场景价值的创业者,或许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成长路径。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