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好望角:AI深度赋能,将如何改变创业格局

来源: 金投网

  2025年的AI创业赛道上,路径选择的分歧日益鲜明。在投中网 AI 应用沙龙上,“深耕 B 端还是布局 C 端”“聚焦国内还是放眼全球” 的讨论,勾勒出行业发展的多元图景。而机构孵化模式的兴起,则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成长支撑。

  B 端与 C 端的路径选择,本质上是禀赋与场景的匹配。东方富海合伙人王鑫从半导体投资经验出发,认为 B 端商业模式成熟、付费逻辑清晰,当前真需求集中在 “降本增效” 领域,因此更倾向布局 AI 基础设施与具身智能相关项目。鼎晖 VGC 投资高级合伙人郭其志通过自下而上的调研发现,B 端应用落地速度与效果均超预期,工业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提效项目尤其值得关注。

  C 端市场虽面临收费难等挑战,但仍暗藏机遇。中科创星合伙人袁博认为,C 端需求需通过持续观察与快速迭代挖掘,国内沉淀的产品人才与工程实力,结合进化的模型技术,有望打造全球爆款。祥峰投资执行董事姜如昕已布局陪伴类应用与 AI Agent 创作平台,她观察到 “AI 重塑现有工作流程” 的创新尝试,更留意到 “Agent 与 Agent 交互” 的全新生态苗头。

  技术特性决定了不同场景的落地逻辑。中数睿智董事长韩涵博士指出,Transformer 架构泛化能力强但精准度不足,因此其公司聚焦大型企业复杂场景,通过定制化研发构建技术壁垒。玄源科技创始人李蕴洲则预测,短期内 SaaS 模式最易商业化,AI 硬件将在 1-2 年内爆发,具身智能十年内有望融入生活。

  全球化成为打破竞争僵局的重要出口。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直言,当前更快的成长机会集中在海外,中国产品经理的全球化能力是核心优势。这一趋势已得到实践印证:星动纪元具身智能业务海外客户占比超 50%,2025 年作为商业化元年重点拓展全球市场;生数科技的视频生成产品 Vidu 全球化定位明确,商业化 8 个月即实现 ARR 突破 2000 万美元,累计生成视频超 3 亿条。

  中国企业的出海优势独具特色。星动纪元副总裁袁冰冰指出,强大的 AI 技术能力与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形成双重支撑;面壁智能副总裁杜晶晶则看重端侧大模型与硬件供应链的结合,认为这能打造高性价比智能设备,抢占全球 AGI 落地入口。生数科技投融资负责人张穆的发现更具启发性:只要产品能提供明确生产力价值,国内用户付费意愿并不逊色于海外。

  机构孵化新模式为创业赋能。创新工场近五年孵化了半数投资项目,通过提前 1.5-2 年布局稀缺方向降低风险;金浦投资则采用 “产业方 + 资本方” 联合模式,为团队提供技术、渠道等全维度支持。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建议,创业者应关注退出端变化,优先对接产业资源丰富的投资机构。

  在技术迭代与市场演进的双重驱动下,AI 创业的赛道日益清晰。无论是 B 端深耕还是 C 端突破,无论是本土扎根还是全球拓展,精准的需求洞察与灵活的策略调整,终将成为穿越行业混沌、把握成长机遇的关键。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