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首个国际标准 聚焦文物防震

来源: 金融时报

  2025年9月18日至19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ISO/TC 349)第一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该委员会A级联络员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IIC)的80余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各国专家提出5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包括我国技术专家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壁画—病害分类》《文化遗产保护—丝织品文物病害分类》《文化遗产保护—古陶瓷—科学表征》三项国际标准提案。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由我国提出,于2024年3月正式获批,其工作范围是文化遗产监测、评估、保护修复过程中术语、技术、材料、装备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目前有来自全球五大洲的32个参与成员国、16个观察成员国,秘书处设在故宫博物院。中国作为该委员会的秘书处承担国,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利益相关方共商共建,制定更多先进适用的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让每一份历史的见证都能跨越国界、语言与时代,成为人类共享的发展底色。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是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为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合作提供重要平台,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年会致辞中强调。

  “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具有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基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央秘书处技术项目管理官员安娜·卡特琳娜·罗西表示,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受到ISO和世界各国重视。

  自成立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工作,组织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培训班,撰写了战略商业计划书(SBP),并在全球范围征集相关的国际标准提案。2025年9月,该委员会完成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项国际标准提案《文化遗产保护 馆藏文物防震 总体原则与要求》的立项工作及工作组成立事项。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葛家琪,同时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立项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文物防震工作)提案人,在会议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博物馆文物防震工作能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的第一个提案,得益于国家文物局的战略布局,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针对‘馆舍不坏,文物大量震损’的严峻现实,国家文物局及时提出馆藏文物防震标准的编制计划,2013年与工信部共同组织了产业化项目,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文物防震装置产品,2019年科技部设置重点研发项目,系统开展‘馆舍—柜架—文物’一系列足尺模型试验研究,为团队实现馆藏文物防震理论方法突破、建立一体化防震保护技术奠定了基础。”

  “根据国家文物局部署,对近年强地震频发的我国西南、西北等地20余个博物馆中的近两万件馆藏文物,实施了防震保护项目,其中3个博物馆的1245件文物经历6.2级以上强地震考验,文物无一受损,证明了我国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的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性。”葛家琪说,馆藏文物防震是涉及地震灾害学、建筑力学、机械力学等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技术,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作为具备航空发动机试车台等大型国防试验装备的机构,拥有跨学科攻关技术理念和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筑、设备、文物保护等展开技术攻关,突破了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的理论方法瓶颈和风险控制等关键技术。

  “故宫博物院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承担单位,将全面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和水平,以全球视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与全球伙伴一起制定更多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故宫博物院院长、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主席王旭东表示,本次会议为各国代表提供了深入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未来,该委员会秘书处将与全球利益相关方一起共商共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制定更多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化工作。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