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集中修启幕,大秦铁路筑牢冬煤保供根基

来源: 鲁网

  10月7日9时,“中国重载第一路”大秦铁路601006)正式启动秋季集中修施工,这场为期20天的“线路大体检”将持续至10月26日。作为我国“西煤东运”核心通道,这条西起大同、东至秦皇岛的653公里铁路,承担着全国铁路1/5的煤炭运量,支撑着300多家电厂的发电需求。此次施工每天预留3小时“天窗期”,将完成更换钢轨107公里、轨枕1.57万根,以及519公里线路捣固、758公里线路打磨等18项任务,太原局集团公司调集1万余名施工人员、67组大型机械,在保障施工的同时力争日均运煤不低于100万吨。

  战略前置,冬煤保供的“提前量”智慧。大秦集中修选在10月启动,藏着保障能源安全的精准考量。经历迎峰度夏日均105万吨的高强度运输后,线路钢轨、轨枕等设备已出现磨损,而11月起北方供暖季将拉开序幕,电煤需求会大幅攀升。此时开展集中修,正是趁着运输间隙为线路“强筋健骨”,避免冬季高峰时设备“掉链子”。施工中重点整治的隧道病害、接触网老化等问题,都是重载列车高频通行易引发的隐患,提前修复能让线路在冬运中保持最佳状态。这种“错峰检修、未雨绸缪”的安排,不是简单的设备维护,而是将检修工作嵌入国家能源保供全局的战略布局,用20天的精准施工换一冬的能源稳定。

  协同破局,“施工运输双赢”的管理密码。1万多人、上百台机械同时作业,还要保证日均百万吨运量,考验的是铁路部门的协同能力。太原局集团公司在大同、茶坞设立指挥部实现扁平化管理,当场解决不同工种的衔接问题,避免了以往“各干各的”的低效困境。运输部门更是下足了功夫:提前三天编施工计划,每天根据现场情况“一日一图”调方案,通过优化机列衔接、开行高质量重载列车挖潜增效。就像调度员常说的“施工抢进度,运输抢时间”,这次施工比去年多派900人、增14台大型机械,把更换钢轨队伍从1支扩到3支,就是用人力物力增量换效率提升,最终实现施工任务与运输目标的双重兑现。

  科技赋能,重载铁路运维的“提质密钥”。如今的集中修早已不是“人海战术”,科技成了提质增效的关键。现场随处可见大型捣固车、清筛车精准作业,这些机械比人工效率提升10倍以上,还能保证“毫米级”精度。智能调度系统更是发挥了“大脑”作用,实时匹配施工天窗与列车运行计划,让2万吨重载列车精准避让施工区段。之前春季集中修时,智能检测机器人、三维激光测量仪已大显身手,能快速找出设备隐患;这次施工沿用的“人+机”协同模式,让758公里线路打磨等任务能高效推进。科技的加入,不仅让施工质量更可靠,更让大秦铁路的运维标准向国际领先水平靠拢,为我国重载铁路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

  大秦铁路的20天集中修,是铁路部门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从战略层面的精准时机选择,到管理层面的高效协同调度,再到技术层面的科技赋能提质,每一项安排都紧扣能源保供与运输安全的核心需求。这场“线路大体检”不是对运输的暂时影响,而是为能源动脉注入持久活力的务实之举,它用钢轨上的精准施工,筑牢了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固防线,更彰显了铁路部门的责任与担当。(侯利彬)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