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燃料电池动力技术进展与展望——CSAE行知学院10月15日青年学术前沿论坛开启报名!
本期发布日程——20251015期
车用燃料电池动力技术进展与展望
论坛时间
2025年10月15日,9:00-12:00,星期三
论坛主题
车用燃料电池动力技术进展与挑战
论坛简介
燃料电池动力是一种重要的车用新能源动力路线,目前车用燃料电池行业发展速度相对纯电动汽车路线较慢,学术研究也进入深水区,亟需通过与企业一线开发互动,找到关键问题,理清瓶颈技术,让青年学者聚焦潜力研究方向,满足真需求、解决真问题。
论坛议题
车用燃料电池动力技术进展
车用燃料电池动力技术挑战
论坛特邀嘉宾及日程安排
论坛发起人
胡尊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种车辆与动力所副所长,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种车辆与动力所副所长。主要聚焦于车用燃料电池动力技术研究,三次获得省部级/行业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超80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超50项,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陈东方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氢能与燃料电池相关研究,先后获省部级/行业一等奖3次,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制定标准10余项,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论坛嘉宾简介
邵扬斌,怀柔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曾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水热管理及系统智能控制。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eTransportation,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已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6项。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怀柔实验室重点课题一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
郑伟波,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助理教授。研究主要围绕燃料电池耐久性、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等方面展开,在燃料电池热质传输机理、寿命表征分析、孔隙尺度建模、多物理场耦合建模等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积累和丰富经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课题1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企业横向课题等多项。以一作/通讯身份在Energy Environ. Sci.,eTransportation,Chem. Eng. J.,Appl. Energy,Energy Conv. Manag.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燃料电池相关发明专利20余项。
张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大兴新国门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为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工程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Nano Research、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他引1000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转化1项。担任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客座编辑。
刘智,天津大学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燃料电池/电解池内热质传输电化学反应耦合机理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pplied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40余篇SCI文章;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撰写英文专著4章节;授权及公开发明专利10余项;荣获中国内燃机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行业奖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面上基金、国家青年基金,承担中汽研、长城汽车(601633)、国创氢能等横向项目。
殷聪,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殷聪博士长期从事氢能燃料电池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工作,主要包括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多物理场仿真模型、数据驱动建模、电池原位检测技术等方向,涉及无人机燃料电池、车用燃料电池等多个应用领域。
陈文尚,武汉理工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研究方向致力于PEM燃料电池与电解水制氢相关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体式可再生燃料电池双模式运行过程水气协同传输机制及耐久性研究”,攻博至今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期刊共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9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担任《Applied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期刊的独立审稿人。
刘永亮,北汽福田燃料电池技术副总监。研究方向与学术专长为氢燃料电池整车及系统开发。
曾韬,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燃料电池系统开发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事新能源燃料电池系统设计及控制、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能耗智能评估及能量管理等方向的工程应用研究。
燕希强,博士,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研究院院长。从2002年开始从事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部件研究,致力于解决燃料电池产业化的技术瓶颈。2016年4月被引进到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同时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聘用特聘教授)任公司副总经理,电堆研发中心总监,负责燃料电池电堆技术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研究。燕希强博士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稀缺拔尖人才,2017年获全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2019年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2年入选广州市黄埔区高层次优秀人才。燕希强博士作为技术骨干,主持多项国家、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累计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00余项,其中授权专利60余项。2020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
侯中军,捷氢科技副总经理/教授研究员级高工。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突破车用燃料电池功率密度和耐久性等技术难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通讯作者Nature1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牵头及参与制定燃料电池国家级技术标准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