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高质量转型升级:四大核心方向与落地建议
为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奶业协会官微自9月17日起系列推送《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深度解读与精华摘编。报告聚焦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产加销一体化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权威战略成果。通过持续分享关键洞察与落地路径,旨在为行业决策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奶业现代化发展迈向新台阶。
奶牛养殖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建议
(一)加强供需研判、建设供需匹配型奶业
对奶牛养殖产业来说,奶业周期演化的过程中生鲜乳供给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相对短缺可以依靠进口乳制品弥补需求的缺口,相对过剩则给国内的产业链造成重大伤害,给行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给牧场主带来巨大精神和经营压力。尽管有高奶价和高效益的刺激,奶业主要出口国近4 年稳健的牛奶产量值得我国行业思考和探究,我国大干快上式的奶牛产能建设更容易导致产能过剩。建议建立政府、主产省、学术界、协会、乳企等共同参与的供需研判和产能规划调控机制,赋予管理部门和机构调控权限,制定具备法律效力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开展供需研判,规划产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过去15 年总体上看我国牛奶消费温和增长是一个客观现象,CAGR 为2.9%,以此消费增速测算满足消费需求,2018 年以来我国需要多少新增产能和奶牛存栏。按2.9% 的消费增速,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从2018 年的33.3kg 增长到2025 年的40.9 kg(预估数),总的牛奶消费量(折合液奶)从4680 万吨增加到5750 万吨,增长1070 万吨,考虑到提高自给率的产业需求,新增需求的80% 依靠国内奶源解决,则我国生鲜乳产量需要增长856万吨。2018 年以来我国奶牛单产增长了2 吨,250 万头成母牛依靠单产提升可以带来500 万吨生鲜乳增量,依靠新建牛场扩群增加的产量为356 万吨,需要新增奶牛存栏约70 万头,平均约为10 万头/ 年。“十五五”期间我国牛奶消费增速如果在2% ~3% 之间,对奶牛扩群的需求平均在5~10 万头/年范围内比较合理,总的存栏增量控制在30~50 万头能有效预防下一轮的产能过剩。因此,对新建大型奶牛养殖场产能进行规划设计和提出更高的批建要求,比如相互参股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种养结合的门槛要求、两病净化要求等,放慢未来产能建设的速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设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奶业
多年来我国奶业最为人所诟病的短板就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和双方市场地位的悬殊问题,奶牛场和奶农在调整阶段往往面临着生死考验,这是我国奶业发展采取的“先加工、后奶源”模式的天生劣势。未来如何参考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特色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提高奶牛养殖环节的地位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首先,前文已经提到了实践中的我国奶业产业链一体化的几种途径。产业链一体化最有效的措施是股权绑定和所有权绑定,乳品控股的上市牧业集团生鲜乳价格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奶价,在产业调整期分享了更多的利益。
未来需要引导逐步提高产业链一体化水平,建议乳企在纾困期和未来3 年内通过并购、入股等方式逐渐扩大自有奶源比例;研究出台在未来新建奶牛场的准建条件方面增加乳企入股比例要求,从奶牛养殖产业顶层规划上实现产业链一体化。从上游向下游拓展产业链一体化方面,具有突破口的就是行业提了很长时间的奶农办加工,可以预见奶农办加工真正能够成功启动并良性经营的将会是少数,但也确实能够帮助部分有资金、有能力、有见识的社会牧场延长产业链实现良性发展,结合观光牧场的建设提高区域消费者对牛奶生产和本地乳企的认知,对我国的乳制品产业也是有益补充,国内已经涌现出了不少奶农办加工的优秀案例。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支持奶农办加工,但面临着修订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的较大阻力,需要整个行业齐心协力推动相关工作。
(三)建设现代化高效型奶业
未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重点应从产能扩张转向科技创新和产业素质提升,将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投入向相应的领域进行倾斜和转向,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在相关的卡脖子技术方面实现突围。包括种公牛培育体系建设和育种技术开发,奶牛两病净化技术模式以及新疫苗的开发,核心育种场建设和两病净化场的建设和认证,奶牛低蛋白日粮和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开发,牧场“物联+ 互联”等数智化设施设备开发,奶牛粪肥资源化利用和营养素循环模式开发等。
其次是加大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随着我国奶牛养殖的硬件和装备升级的逐渐完成,提升养殖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服务组织和劳动者素质越来越成为限制性因素。农业农村部文件《2019 年畜牧兽医工作要点》提出了“启动牧场主和业务骨干培训计划”。在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建议:一是要加强奶牛养殖业中间组织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规模牛场的服务和技术需求。二是以政府购买、校企合作等模式,创新和深化培训模式,推行工匠型、牛二代细分领域的技术人才培训,提升从业骨干的素质和技能。
(四)建设绿色发展型奶业
在绿色发展方面应重点推进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奶牛养殖种养结合比例的提高,解决青贮饲料就近、高质量供给和低成本消纳粪肥资源问题。
我国奶牛配套饲料用地的比例只有一半,远低于西方国家水平。根据测算未来我国奶牛存栏达到650~700 万头,需要耕地资源在2000~2600 万亩,占我国18 亿亩耕地资源的1.1% ~1.4%,占比并不高。建议在大食物安全观下,统筹粮食安全、饲料安全与畜产品安全,打消地方种青贮、苜蓿不算粮食的顾虑。其次,研究新建大型奶牛养殖场配套饲草料地相关标准,完善土地配套与流转政策。加大对饲草种植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土地改良扩大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饲草品质等,推动种养结合比例提高,推动优质粗饲料国产化替代,实现养殖的降本增效。
其次是推进低碳排放型奶牛养殖发展。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要求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 年前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奶业低碳白皮书》表明反刍动物生产占畜牧业温室气体碳排放的65%,奶业的低碳减排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我国小、中、大规模奶牛场在全生命周期(LCA,含还田)边界内每生产千克标准奶(FPCM)的碳排放量分别是1.56、1.70 和1.42 kg CO2-eq。未来需要加强奶牛碳排放标准和绿色低碳养殖技术开发,完善统一核算体系,引导企业制定低碳目标、实施低碳生产。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