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迈向钢铁炉窑极致能效绿色新未来——2025年钢铁工业炉窑极致能效技术对接会在武汉召开
“自推进极致能效工程以来,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钢铁企业较2022年累计节能约1574万吨标煤,减碳约4092万吨,规模居世界钢铁前列。”10月1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武汉召开的2025年钢铁工业炉窑极致能效技术对接会上披露这一关键数据。本次会议以“创新赋能,迈向钢铁炉窑极致能效绿色新未来”为主题开展多维度交流,旨在推动钢铁炉窑技术革新、迭代,促进钢铁企业与技术供应商深化交流合作。
姜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峰,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部长魏甲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剑辉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超、专务理事张永杰,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马腾等出席会议。冯超、钢协科技环保部副主任曹曲泉主持上午会议,中冶南方(武汉)热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杨胜主持了下午的会议。来自宝武太钢、宝武新余钢铁、宝武宝钢股份(600019)、鞍钢鲅鱼圈、攀钢西昌钢钒、首钢智新、河钢邯钢、沙钢、包钢稀土钢板材、湖南钢铁涟钢、中信泰富特钢、宁波钢铁等40余家钢铁企业,以及中国五矿、山东鲁阳、四方光电、中科卓异等30余家相关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共计 200 余人参加了此次对接会。
姜维指出,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自2022年12月9日在湛江钢铁正式启动以来,历经三年深耕,扎实推动了六方面工作的全面落实。一是明确“经济能效”为工程的定位核心,兼顾效率与效益的双重提升。二是通过三年标杆培育行动吸纳143家企业、7.5亿吨钢产能参与,推动2025年30%以上产能达能效标杆的目标加速落地。三是依托T50、T80技术清单及能力清单,召开了压缩空气系统、稀土永磁电机、数字赋能极致能效技术等十七余场专题对接会与总结分享会,数百项技术报告得到分享,数千名一线企业领导与技术骨干参与讨论交流。四是从“两标准一填报系统”构建能效数据治理 1.0到发布“数据验证手册” 升级为能效数据治理2.0,夯实能效数据基础。五是借鉴极致能效293、416两项团体标准实践,历时三年,推动强制性国标GB 21256—2025修订发布,同时以扎实标杆示范基础为前提,稳健对接国家政策,能效标杆纳入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获发改委及多省地方政府采信。六是降本减碳实践成效显著,培育企业2024年报告显示能源成本下降28元/吨钢。截至2025年上半年,培育企业高炉、转炉、电炉工序能耗强度较2022年分别下降约3.32%、13.64%、1.44%。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行业能效提升路径愈发清晰。姜维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将锚定钢铁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关键领域攻坚突破。一是聚焦工业炉窑等核心耗能环节,加速前沿技术落地应用,精准破解各环节能效提升瓶颈;二是深化数据治理3.0体系建设,打通能源与碳排放数据底层链路,为企业碳市场履约提供可追溯的精准数据支撑;三是升级产学研用对接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化对接,从技术交流向协同研发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迈进,让创新技术快速转化为降本减碳的实际成效;四是将钢铁极致能效工程与“十五五”规划绿色转型目标深度融合,助力钢铁工业实现从“绿色转型”到“绿色领跑”的跨越,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钢铁行业智慧与力量。
魏甲明表示,近年来,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愈发明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效让人印象深刻,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具有庞大的规模和产能,是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推进节能降耗的任务更紧迫、挑战更严峻、空间更广阔,可以说,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国家“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国五矿骨干子企业中冶南方作为链主单位,牵头推动“矿冶高端装备(热工)产业链”建设,瞄准钢铁、有色等领域先进通用热工装备,发挥研发、设计、制造、工程实施的全流程优势,推动工业炉窑技术迭代升级和装备现代化改造,在“高能效、低排放、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自主研发的多孔介质燃烧、电磁感应加热、智能优化燃烧模型等技术装备,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多家钢铁企业成功应用。后续中国五矿还将持续加大投入,全力支持矿冶高端装备产业串珠成链、汇链成群、集群发展,不断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五矿智慧”和“五矿力量”。
郑剑辉表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同时也是高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工业炉窑能效的提升意味着碳排放强度下降,因此推动钢铁工业炉窑技术更新迭代,既是“双碳”目标的必答题,更是构筑绿色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
郑剑辉介绍,今年正值中冶南方成立70周年,中冶南方作为中国五矿骨干子企业,深耕冶金工程技术领域 70年,在工业炉窑及热工系统方面,依托“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营”一体化优势,致力于为钢铁企业提供涵盖工程技术、热工装备、数智服务的热工全产业链服务。近年来,中冶南方坚持创新驱动,围绕超低排放、余热回收、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持续攻关,成功开发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国内外工程项目,助力了一批标杆企业实现能效提升与绿色升级。
黄峰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绿色转型不仅关乎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更承载着“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使命。本次对接会是顺应时代趋势、回应行业需求的重要举措,将为钢铁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就我国碳中和路径与政策作专题战略解读与深度研判报告。张希良表示,全国碳市场包括强制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减排交易市场。二者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张希良将其分为近、中、远三个阶段发展路径。
来自中冶南方、东北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钢国际以及多位钢铁企业、生态圈专家代表就钢铁行业能源高效利用、能效提升等方向作路径解读与前沿技术报告。
本次对接会为钢铁行业全流程企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上下游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硅钢高效加热、多孔介质燃烧、钢铁工业炉窑极致能效关键技术产业链协同等主题开展专业技术交流。会议促成了多个校企合作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意向达成,以极致能效为抓手,有效推动行业迈向“双碳”目标。
对接会结束后,10月11日上午,参会嘉宾到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参观考察。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