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外卖”亟待从“快餐”变成“营养餐

来源: 新华日报

  下楼就能练,课程送上门!如今,通过线上预、教练携器材上门授课的定制化体育服务——“体育外卖”,正成为“上门经济”新风口。无论是青少年体适能训练,还是中考体育提分冲刺,这类服务都精准覆盖。从零星试点到遍地开花,它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思考:如何兼顾便捷与专业,避免沦为华而不实的“速食快餐”?又该如何完善监管,让它成为全民健康的“营养餐”?记者就此展开深入调查。

  灵活自由省时,

  家门口畅享运动新体验

  8月23日傍晚6点半,南京市江宁区某小区的凉亭下,体适能教练刘康成弯腰在地面上摆好跨栏架,展开折叠敏捷梯,米黄色的格子在夕阳下铺成一条“小路”。“刘教练,今天咱们练什么项目?”站在一旁的12岁男孩小宇问道。“今天咱们先闯‘三关’,过了跨栏‘山洞’,踩完敏捷梯‘石头路’,就能玩你最爱的反应球游戏,怎么样?”“好,我来闯关!”

  一个小时的课程里,原本枯燥的跳绳训练,被刘康成变成了“闯关游戏”,每多跳10个就奖励一次玩反应球的机会;练核心力量时,用瑜伽垫搭“小城堡”,平板支撑撑够30秒就能“占领城堡”。结束后,小宇边擦汗边意犹未尽地说:“刘教练的课很好玩,运动完还会教我一些恢复体力的放松技巧呢。”

  谈及选择这种服务形式的初衷,小宇的妈妈王女士道出一部分家庭的共同考虑:省时省力、个性化教学、环境安全熟悉、时间灵活可变。她告诉记者,去年儿子体检时体重超标10斤,跑200米就喘得蹲在地上。她带着孩子跑了附近不少线下体育机构,但小宇不太喜欢到封闭场馆里上课,自己和丈夫工作比较忙,着实没时间坚持带孩子锻炼。95后某企业员工刘心薇表达了类似观点:“工作太忙导致下班时间不规律,去最近的健身房来回要40分钟,这么一算,300元一节的上门私教,其实性价比挺高。”

  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暑期,南京“体育外卖”市场呈明显增长态势。多家提供“上门送课”的体育机构表示,7月订单量比去年同期涨了一倍,教练日均授课达4节,客单价集中在150—300元区间。其中,“三人团课”占比超五成,成为最受欢迎的授课形式。“暑假期间基本每天早晨、傍晚都是满课的,也有的家庭会选择晚上训练,时间自由。”南京某体育机构负责人杨小阳说。

  南京无极滑板的负责人吴邪也感受到了这股热度,他表示自己接过不止一通来自外地的电话,“家长在网上看到我们的口碑,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滑板锻炼平衡感,于是提议我们从南京过去上门教课。”吴邪感慨,“火!这项服务现在确实火,哪怕玩滑板不算主流,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市场的需求。”

  多重需求驱动,

  “体育外卖”走红有因

  “体育外卖”走红的背后,既有消费需求与服务创新的共振,还有体育应试与健康追求的多重考量。

  随着中高考体育分值提升,以及全民健身、体重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体育锻炼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刚需。“传统的体育培训机构往往需要家长接送,固定时间段上课,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上门体育教练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南京体育学院教授李波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想要获得更好的运动表现以及应对体育体能考试的需求,是多数家长选择“体育外卖”的主要原因。一名教练告诉记者,其暑期上门教练订单中65%为中考冲刺课程,每小时收费250—350元。教练团队针对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等体测项目,设计了“21天速成计划”。一位初一学生家长透露:“孩子每天练习跳绳2000个,一个月下来成绩从每分钟120个提升到170个,达到了中考的满分要求。”

  给孩子“私人定制”足球、跳绳、篮球、跆拳道乃至综合体能提升训练的也不在少数。8月22日下午,扬州初一男生王承宙结束了自己在足球训练营20多天的训练,再过一周,他就要在宋夹城体育公园迎来足球私教课。王承宙的爸爸王成告诉记者,儿子在小学就入选了校队,一直喜欢踢球。但目前初中的足球训练营更多是基础体能和团队协作方面的锻炼,普通教练提供不了更高阶的足球技巧培训和比赛对抗技术。对未来想走职业球员或运动员道路,但又不想放弃高考的孩子而言,家长要么送到职业俱乐部,要么几个家长拼团买个“体育外卖”,请有职业联赛经历的教练来上小课,平均一节课要500元以上。

  刘康成发现,大多数家长的诉求其实都很实在,要么是帮孩子减肥,要么是强身健体。他从不敢马虎,每次训练前都会给孩子做简单体测:测柔韧性时让孩子摸脚尖,测反应速度时用尺子做“抓尺游戏”,再根据数据调整训练计划。“不是光让孩子出汗就行,得科学。”比如给减肥的孩子设计有氧和力量结合的训练,还会跟家长说饮食建议,“别让孩子喝碳酸饮料,早餐加个鸡蛋,比什么都强。”

  规范发展待解,

  构建行业良性生态

  目前,“体育外卖”作为新兴业态,还面临标准化缺失、监管困难、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是体育运动如果不规范,容易受伤,事后顾客维权也是一大难题。

  淮安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通过某二手交易平台给上小学的女儿找了一名自称体育学院学生的教练学跳绳。却在上第三次课时,发现对方连基础的跳绳发力技巧都讲不清。“他只会让孩子机械重复,膝盖都内扣了也不纠正。”她要求退课并投诉,但至今未能解决问题。

  什么样的人能从事“体育外卖”行业?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董鹏介绍,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应至少持有以下一种证书: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颁发的体育技能等级证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等。

  董鹏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平台对于从事体育服务人员的资格审核并不规范,不少“野生教练”既没有相关证书,也缺乏教学经验,很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运动损伤。部分平台对提供“体育外卖”服务人员的资质并无要求,有较大审核漏洞。

  加强政府、平台和用户的协同治理,让“体育外卖”走向规范发展,成为多方共同期盼。

  “我们行业内一直非常关注市场的反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性价比。”有着十多年教练经验的徐州体育教练刘超说,早期的上门体育培训以“快餐式”服务为主,教练一般仅提供基础动作指导,现在一些专门平台已构建起完整的服务闭环,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选课,教练会在课前进行体测,课后还会反馈训练视频和饮食建议,形成“线上预约—线下执行—效果追踪”的完整链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正在尝试建设“社区运动驿站”:由政府提供闲置空间,机构负责运营,教练团队由学校体育老师和专业教练组成,家长支付费用。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让运动氛围抵达社会更多角落。

  “除了探索好的做法,行业想要规范发展,也离不开良性生态构建,体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发布体育教育机构白名单,及时查处取缔无相关资质的‘野生培训’,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隐患,共同推动行业良性发展,让‘体育外卖’真正吃成‘营养餐’。”李波说。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