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展,解码上海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生态
摘要: 2021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合计30个。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10月13日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展于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IBIWS)同期举办。本次成果展全景呈现上海生物医药领域“十四五”时期强化创新驱动、坚持改革引领和深化开放合作的各项发展成果,系统总结推进落实新一轮“上海方案”产生的举措成效和实践亮点,集中展示上海从创新策源、临床转化、金融赋能到成果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药械创新领跑全国
获批创新药械数量是衡量生物医药科技和产业创新水平的“金标准”。成果展数据显示,2021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合计30个;获批上市境内第三类创新医疗(002173)器械数量达45个。这些数据显现上海在药械创新竞争中领跑全国的超群实力。
今年获批的国产1类创新药中,银诺医药研发的依苏帕格鲁肽α引人瞩目。这是全球第四款、我国首款原研上市的人源长效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治疗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方面,已表现出人源长效GLP-1药物的显著优势,有望在全球市场展现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力。
为鼓励创新产品入院配备使用,市政府办公厅去年7月印发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在国家医保药品和“新优药械”产品更新发布1个月内,我市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和医院特色,将相应创新药械以“应配尽配”原则配备使用。
“依苏帕格鲁肽α上市后,入选了上海市第五批‘新优药械’产品目录,目前已进入42家上海医院,实现了从创新研发到医院落地的闭环。”银诺医药高级副总裁,执行董事徐文洁告诉记者,这大幅缩短了通常需半年至数年的医院准入周期。
据悉,在“新优药械”政策推动下,截至今年8月,196种产品已纳入上海市“新优药械”产品目录,包括64种药品和132种医疗器械。
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out)数量和金额代表着创新实力的国际认可,上海企业正积极作为,更加紧密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果展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License-out交易数量38起,占全国35%;交易金额达307亿美元,占全国47%;并在2025年1至8月间,即实现了37起交易数量和188亿美元交易金额,同比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使中国药从原来全球医药领域的参与者,转变为守护全球健康举足轻重的贡献者。
国际一流政策保障体系
本次成果展系统梳理并集中呈现了“十四五”期间,上海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为促进生物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所进行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布局,包括14项政策法规和专项措施,覆盖药械监管、高端药械、医研结合、产医融合、设备创新、成果转化、脑机接口、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创新药械商业化等重点领域,贯穿基础研究、孵化转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落地生产到推广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成果展还重点聚焦新近推出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通过大篇幅地展示和解读,详细阐释制定依据、制定原则、支持范围和政策亮点,着力呈现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发展产品,以本次展览为平台和契机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和改革效应,持续彰显上海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的国际一流政策保障体系。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或将突破万亿
成果展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4%。2025年上半年产业规模5005.66亿元,全年突破万亿大关在即。产业梯队持续壮大,结构优化、活力迸发,形成“龙头牵引、跨国集聚、创新总部、单项冠军、品牌标杆”多维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规上企业数量稳步扩张,截至2024年末上海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2183家,涵盖675家制造业企业、569家服务业企业和939家批发业企业。龙头企业持续发力,复星医药(600196)、上海医药(601607)和罗氏中国制药等7家企业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
跨国企业在沪深化布局,国际TOP20药企和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均有19家在上海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2023年以来,罗氏、第一三共、美敦力和西门子医疗等头部跨国企业相继落地重大项目。创新企业联影医疗和复宏汉霖等20家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创新型企业总部”。
成果展集中展示了上海重点建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特色亮点和建设成效。两大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集聚区浦东新区和闵行区,分别基于各自禀赋优势和资源特色,重点展示了其在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点布局、关键举措和阶段进展,生动勾勒出全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错位联动、生态繁茂的产业布局体系。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