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沪举办,海内外专家探秘上海智能与文化交融魅力
摘要:在前沿科技与厚重文化的碰撞中,沉浸式感受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城市魅力。
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沪举办。10月13日下午,作为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重要配套活动,“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参访活动在上海拉开帷幕。五十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走进张江“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上海博物馆东馆,在前沿科技与厚重文化的碰撞中,沉浸式感受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城市魅力。
海内外专家探秘上海智能与文化交融魅力。劳动报记者叶佳琦摄影
“人形机器人”吸引海外专家
当天下午,参访团首站来到张江“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走进创新中心展厅,多款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人形机器人映入眼帘,有的正灵活完成抓取、搬运等精细动作,有的在模拟场景中开展协同作业,机械臂运转的精准声响与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共同勾勒出智能科技的生动图景。专家们驻足观看,不时与工作人员交流技术细节,主动询问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现场氛围热烈。
据了解,张江“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依托上海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与科研资源,聚焦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已成为我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专家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在智能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创新融入日常生活的迅猛步伐。
随后,参访团前往上海博物馆东馆。从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到唐宋时期的名家书画,从精美的古代陶瓷到巧夺天工的玉器珍品,每一件文物都让专家们驻足良久,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专家解读中国发展,共话科技、文化与全球协作
参访过程中,多位海内外专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来自意大利的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范狄表示,他感受到中国正在经历巨变,过去20年出生的中国年轻人思维方式与之前已大不相同。他感慨道,与故乡欧洲相比,中国的创新以更快速度融入日常生活,现代化进程更为迅猛,且中国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度,游历四方能遇见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体验特色饮食文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汉学应成为全球学生的选修课乃至必修课,了解中华文化与研习古希腊哲学、阿拉伯文学同样重要,在全球化时代,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对构建和谐共生社会至关重要。”范狄指出。
新南威尔士大学人文与语言学院荣休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香港人文学院院士李木兰从人文社科视角分享了对智能科技发展的思考。她认为,当前社会存在一定焦虑情绪,因此开展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探索人类与机器人互动共存模式至关重要。
“人文社科领域能助力技术发展,让科技真正融入人类社会,不能忽视人性层面的考量。”在她看来,全球发展的方向是开放共享、协作创新,中澳两国及世界各国都应加强合作,让优秀人才交流思想、汇集智慧。“思想、人才与技术的流动必须开放,人类才能持续繁荣,设置壁垒只会走向死胡同。”她说。
谈及对中国机器人与AI科技发展的感受,李木兰坦言“既有兴奋,也有忧虑”:“科学挑战尚可应对,科学家能攻克技术难题,但如何让技术融入社会、帮助人类适应新世界,才是更大的问题。技术变革有得有失,我们需要建立社会安全网与支持体系,让人们真正拥抱新技术时代,而现在正是关键的历史节点。”
美国威廉玛丽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学系教授魏美玲则提到,此前虽参加过不少会议,但像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这样由中国邀请的大规模全球性会议并不多见,这体现了中国对海外学者的欢迎以及推动交流的诚意。
大会将举办五个平行分论坛
据介绍,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协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本届大会还将分设五个平行分论坛,议题分别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
大会邀请500位左右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从学术层面贯通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力图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更大程度上达成中国学发展的更多共识,持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头图为海内外专家学者走访张江“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劳动报记者叶佳琦摄影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