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迭代升级 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在今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120个国家及欧盟公布了未来10年温室气体减排的新目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视频致辞,并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在关键历史节点为多边进程注入决定性动能。巴西总统卢拉表示:“中国的总量目标为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达成全球协议奠定了基石。”
“NDC目标的公布展现了我国的气候雄心,同时,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有助于提振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引领气候治理进程。”浙商证券(601878)ESG及绿色金融首席分析师祁星表示。
NDC目标不断迭代升级
NDC目标,是指《巴黎协定》框架下各国依据自身国情设定的减排目标,每5年更新一次,以确保与全球气候治理目标保持一致。
“NDC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制度安排,各缔约方通过提交NDC报告,明确自身在减排、适应等方面的行动方案,为实现将全球变暖幅度限制在远低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理想情况下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提供支撑。”业内专家表示。
我国NDC的迭代升级,标志着我国气候治理战略从“阶段性减排”向“系统性转型”的根本性跨越。早在2015年,我国确定了到2030年的NDC目标,提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2020年,我国宣布更新和强化NDC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此次我国宣布到2035年,在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
本次设立的2035年碳达峰后的目标有哪些变化?根据国网英大(600517)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的分析,我国NDC在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设置方面有三个变化:一是覆盖范围更加全面,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指标变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目标;二是指标类型更加精准,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相对强度叙事框架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的绝对总量指标;三是时间跨度进一步延伸,明确覆盖至碳达峰后的减排降碳阶段。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阳能分析认为,第三轮NDC最大突破为将碳管控提升到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排放治理,标志着将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所有经济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管控。
例如,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方面,未来10年每年需要提升0.94个百分点。我国非化石能源主要以电力的形式进入终端消费,为此,需要实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供给和终端电气化水平。在新能源汽车方面,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增保有量占比达66.57%,标志着我国燃油车消费市场逐步迈入存量市场。交通运输领域汽柴油消费将迎来拐点。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我国全国碳市场在2025年正式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加上电力行业合计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为4080个,年管控碳排放量从50亿吨跃升至80亿吨。在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方面,我国已明确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加大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适应行动力度,多渠道强化预警平台建设,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防范应对能力等。
更多行业需积极落实减碳行动
从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加之排放治理范围明显扩围,意味着更多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教授梁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过去的二氧化碳管控提升到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排放治理,这一转变受到全球关注。全球约四分之三的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导致,其他影响显著的温室气体包括甲烷、氧化二氮、氟化气体等。因此,除了火电、钢铁、水泥、炼化等行业,一些新的行业也将进入监测或控制的范围。
作为我国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推动力,全国碳市场的扩围也在同步进行。当前,中国碳市场已纳入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根据《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全国碳市场将进一步扩容,计划2027年前覆盖工业领域主要行业,同时,通过完善制度、创新产品、提升能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不同行业的减碳路径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技改(提升效率)与供给改革(控制总量)是两种主要的方案。”祁星表示。
当然,不同行业的减排成本存在很大差异。如钢铁、电力碳捕集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成本可能在200元/吨至400元/吨,而煤炭或天然气制氢的碳减排成本可能只需100元/吨至200元/吨。对于一些难减排的行业,航空航运用绿色燃料替代,减排成本可能会高达1000元/吨至2000元/吨。从经济角度来看,目标是总量,减排成本更有优势的行业可能推进更快,而成本更高的行业需要未来有序逐步推进。梁希表示,从各行业齐头并进的角度而言,各行业都需要启动减排工作,只是成本较低的行业比较容易完成,可能会先行大规模和大范围实施。
国际合作受到挑战
根据2015年《巴黎协定》框架,各国应每5年提交一份更具雄心的减排计划。然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当前全球减排进展严重滞后,1.5℃温控目标面临“崩溃”风险。
除了中国,还有上百个国家公布了NDC目标,但不少业内专家认为,这些承诺与实现全球温控目标所需努力之间仍有明显差距。
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另一关键方,欧盟此次虽未最终确定其减排承诺,但欧盟立法机构已初步同意,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6%至72%,据报道,相关条款预计将在COP30期间最终敲定。
与此同时,美国作为历史最大排放国,不仅在此次峰会中缺席,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在联合国发言中称“气候危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骗局”,并批评清洁能源政策。多年来,美国政策的反复已对全球气候合作造成冲击,削弱了国际信任。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NDC承诺尤为重要。“此次NDC将为碳达峰后前5年设置减碳路线图。”有业内专家表示。
祁星认为,此次NDC减碳目标总体偏中性。一方面,美国公然退出《巴黎协定》,给世界气候治理带来较大变数。7月29日,美国能源部发表了一篇名为《温室气体排放对美国气候影响的批判性综述》的研究报告,用以支持美国的气候治理政策。其中指出,全球变暖的影响远小于预期,气候延缓政策弊大于利。此报告或许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已经完全放弃碳中和目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远不及预期,发达国家没有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在外部环境波动的前提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和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仍将推进《巴黎协定》目标实现。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