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马拉松取消,让“办赛冲动”回归“运动本质”
2024年武汉马拉松
湖北日报评论员张双双
10月以来,全国各地多场马拉松赛突然官宣取消或调整。其中,以区县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居多。很多跑友疑惑,马拉松赛事为什么突然“降温”了?
这两年,马拉松赛事的热度确实很高。《2024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赛事总规模超7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2场以上的路跑赛事举办。活力四射的跑友在社交平台刷跑量、晒配速,体育用品商店打造专区卖装备,不少城市通过一场比赛激活了文旅消费……马拉松的繁荣与兴盛,营造健身氛围,激发消费活力,带动产业发展,促成多赢的局面。
越来越多的小县城加入“办马”大军,正是出于对马拉松引流、提升城市形象、提振消费的渴望。但不少地方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却忽视了自身的资源禀赋与现实条件,盲目跟风办赛,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问题。比如,赛事专业度不够、组织欠缺、医疗保障不到位、交通管制方案不科学等。再比如,内卷的问题,有的地方把赛会作为政绩工具,造成公共资源被占用、财政资金浪费等。这些问题,举办方头疼、跑友不满意、百姓看不懂。
马拉松赛事“降温”,其实是给那些盲目跟风的城市“降温”。马拉松的本质是极限运动,对赛事的安全性、专业性等要求很高,并非划出一条赛道、组织一堆人跑步那么简单。全国700多场路跑赛事背后,有明显的冷热不均问题。武汉马拉松、郑开马拉松、重庆马拉松等热门赛事“一签难求”,也有相当比例的马拉松报不满名,既吸引不来跑者,也缺少专业公司运营。理性地看,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办马拉松,对于那些人力、物力有限的城市来说,更应懂得“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道理。更何况,赛事经济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解”,因地制宜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也能找到激发城市活力的“更优解”。
马拉松赛事的发展与市场的成熟,有其客观规律性,无论是专业度的精进、品牌力的提升还是市场的培育,都需要时间。对当前的问题,可以理解为发展中的不足和成长中的烦恼,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是有解而并非无解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给马拉松赛事“降温”,就是让“办赛冲动”回归“运动本质”,激励一些城市进一步打磨专业办赛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平衡好竞技性与安全性、群众性与商业化,在马拉松的赛道上行得更稳、跑得更快。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