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破局引领,中国智慧开启胃癌“术后免化疗”治愈之路
胃癌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患者疾病负担沉重。对于可切除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联合围术期治疗是核心策略。然而,术后辅助化疗虽为标准方案,却因毒性累积、患者术后体能恢复缓慢等因素,导致耐受性差、治疗完成率低,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与结局。这一“疗效”与“耐受”难以兼顾的难题,已成为全球胃癌临床实践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胃癌领域权威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沈琳教授牵头的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斯鲁利单抗单药辅助治疗胃癌Ⅲ期ASTRUM-006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期中分析显示,斯鲁利单抗方案显著改善无事件生存期(EFS),达到主要终点;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是对照组3倍以上,显著降低复发风险。pCR率的显著提升意味着更多患者可实现肿瘤的深度清除,而EFS的显著改善则预示着疾病复发风险的显著降低,二者共同为提升胃癌患者的长期治愈机会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这是全球范围内,中国原研创新型PD-1抑制剂首次在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中成功验证了胃癌术后免疫单药替代辅助化疗策略的优效性,为破解全球性临床难题提供高级别证据,引领全球胃癌围术期治疗迈向“去化疗”全新时代。同时,该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研究未见新发安全性信号。基于这一关键成果,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已建议提前申报上市,有望为广大患者实现胃癌围术期从“化疗依赖”至“高效低毒”全新治疗模式的关键性跨越。
研究设计亮点:“精准分层”与“阶段优化”诠释中国智慧
精准分层:锁定CPS≥5优势人群,最大化免疫治疗获益
既往多项大型Ⅲ期研究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证实,PD-L1联合阳性评分(CPS)≥5的患者可从免疫联合化疗中显著获益[1-3],提示PD-L1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胃癌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因此,对于胃癌这一高度异质性的瘤种,在试验设计之初就主动制定分层治疗策略、精准筛选免疫优势人群,是成功验证方案疗效的关键。
Ⅲ期多中心ASTRUM-006研究在设计之初即前瞻性地将PD-L1 CPS≥5作为入组标准,积极探索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新辅助/斯鲁利单抗单药辅助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最大化该优势人群的治疗获益,推动胃癌围术期免疫治疗向更精准化方向发展。
阶段差异化设计:术前协同增效,术后首创“去化疗”
ASTRUM-006研究术前采用斯鲁利单抗联合SOX方案(替吉奥+奥沙利铂)。从机制层面看,化疗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破坏免疫抑制微环境,与PD-1抑制剂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而最引人瞩目的是,ASTRUM-006研究在术后辅助阶段全球首创地采用斯鲁利单抗单药治疗,完全替代传统辅助化疗。考虑到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特点及化疗毒性累积风险,这一“去化疗”设计直击临床痛点。同时,胃癌的高度异质性、复杂的免疫微环境以及相对较低的免疫原性使得免疫单药在该领域的治疗难度高于其他癌种[4],而斯鲁利单抗在ASTRUM-006研究中的成功,正实现了这一关键突破,彰显出其独特的设计思路和临床价值。该方案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有望成为兼具卓越疗效、更优耐受性、更广普适性和更佳便捷性的新型围手术期辅助治疗方案,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
终点设置科学:全面评估,兼顾肿瘤缓解与长期生存
ASTRUM-006研究以EFS作为主要终点,其科学性在于该指标能够全面评估新辅助治疗疗效、手术质量及辅助治疗防复发效果,被公认为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研究的“金标准”终点。同时,研究将病理完全缓解(pCR)与总生存期(OS)等作为关键次要终点,这一设计兼顾了治疗期间的深度病理学缓解与远期生存获益,构建起从短期疗效到长期结局的完整循证医学证据链。
药物机制优势:斯鲁利单抗差异化机制支撑临床突破疗效
作为中国原研创新型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的差异化机制是其临床研究成功的保障。除具备结构稳定、结合表位面积大、亲和力高、免疫原性低、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效应弱等优良药理学特性外,其独特作用机制还体现在两个关键层面:
首先,斯鲁利单抗具有强效的PD-1内吞作用。通过促进PD-1受体内吞并转运至溶酶体降解,可显著减少T细胞表面留存的PD-1受体数目,从而更为彻底地阻断PD-1/PD-L1抑制信号,实现快速且强效的T细胞激活[5]。同时,斯鲁利单抗通过减少PD-1对CD28分子的募集,进而降低磷酸化酶SHP2对CD28的去磷酸化作用,更大程度地保留CD28介导的共刺激信号[6-8]。这一特性有助于维持T细胞的完全活化状态,防止其功能耗竭,并促进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上述机制的协同作用最终体现为下游信号通路的增强,通过双重调节作用,斯鲁利单抗进一步提高了AKT蛋白的活性,从而促进T细胞的持续增殖、存活及效应功能的发挥,形成稳健而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9]。
而正是这种兼具“强效激活”与“长期记忆”的药物特性,为ASTRUM-006研究中观察到优异pCR率以及术后免疫单药治疗辅助治疗显著改善EFS的临床结果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一方面,快速且强效的T细胞激活有助于实现新辅助阶段肿瘤的深度清除。另一方面,持续存在的记忆性T细胞群和长期维持的T细胞功能,则助力斯鲁利单抗在术后单药治疗阶段持续控制肿瘤复发、实现EFS显著改善。因此,斯鲁利单抗差异化药物机制优势与其在胃癌围手术期全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形成相互印证,不仅为其“联合新辅、单药辅助”的创新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凸显了其在实现深度病理缓解与持久肿瘤控制方面的独特临床价值。
国际影响与价值:中国方案引领全球胃癌围术期全新治疗模式
ASTRUM-006研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胃癌围术期治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术后去化疗”治疗策略,为解“术后辅助化疗耐受性差”这一世界性临床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其创新理念和治疗模式具有广泛的全球参考价值。
作为目前唯一在中国胃癌围术期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阳性结果的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ASTRUM-006研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沈琳教授牵头,采用中国原研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其研究设计和实施方案紧密贴合当前胃癌诊疗现状,成功填补了中国在胃癌围术期免疫治疗领域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空白,为全球胃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智慧。
ASTRUM-006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胃癌创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领域实现了从证据输入到方案输出、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学者强劲的创新实力,更以领导者姿态开创了全球胃癌围术期治疗新范式,为推动全球胃癌治疗模式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结语
ASTRUM-006研究以其全球首创的“去化疗”术后辅助方案在胃癌围术期治疗中实现重大突破。展望未来,随着该研究更多关键数据的陆续公布,有望为胃癌围术期临床实践提供更丰富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伴随着该创新方案的加速获批与落地临床,这一独特的“去化疗”模式有望重塑胃癌围术期的治疗格局,推动治疗模式向更高效、更低毒、更便捷和更普适的方向升级,最终惠及更广泛的胃癌患者。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