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什么要关注“已故茶界泰斗被AI复活”

来源: 新京报 作者:胡炜

  近日,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被AI工具“复活”事件引发媒体广泛质疑。其实这已不是第一次有逝者被AI复活,著名音乐人包小柏就曾用AI“复活”女儿为妻子庆生。那为何这次“复活”事件,会引发出如何强烈的舆论震荡呢?

  01

  多方观点

  张天福作为中国茶学界标志性人物,一生致力于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于2017年逝世,享年108岁,在离世8年后,他的音容笑貌通过AI技术重现网络。

  然而,与此前一些“AI复活”用于“纪念”或“情感慰藉”不同,这起事件引发巨大争议的核心,在于茶企直接将已故权威人物用于产品代言,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引发公众强烈反感。

  多家媒体关注到了此次舆论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述,尝试厘清技术创新与商业传播伦理规范的使用边界。

  名人遭AI“复活”并非个例,央视网从法律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在《底线何在!用AI“复活”已故泰斗做品牌代言,多方回应》报道中指出,近年来有人用AI“复活”乔任梁、李玟等已故艺人,艺人家属都明确表示反对。天元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昀锴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情况已经对近亲属造成了精神伤害,“AI复活”视频侵权的可能性很大。

  新京报评论在《复活已故茶界泰斗做代言,AI不能被无底线使用》一文中,从情感与文化以及伦理底线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在传统“逝者为大”观念下,AI让逝者“活”在信息流中,会冲击社会对死亡的敬畏,模糊生死界限,对大众死亡观造成扰乱,这不仅是一种不当营销,更触及“应如何守护逝者尊严与边界”的伦理命题。文章表示,“这段视频给人的感受非常复杂。其不只是令人愤怒,也不仅指向一家企业的不当营销,更折射出人工智能时代一个深刻的伦理困境:当技术可以'复活'逝者,我们究竟该守住什么样的尊严与边界?AI可以重生影像,却无法再现灵魂。任何商业运作一旦越过伦理底线,都是对人类情感的轻慢”。

  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在《复活“茶界泰斗”代言,AI技术岂能毫无底线》指出,AI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坚守边界。从商汤科技“复活”创始人汤晓鸥进行演讲,到包小柏用AI技术与已故女儿“重逢”,AI“复活”技术在获得家属许可、用于情感寄托或公益传播时,曾展现出温暖的一面。但当技术脱离伦理约束,沦为商业投机的工具,其价值便会彻底异化……AI技术的创新应用绝非无边界的魔法,商业利益的追逐更不能凌驾于法律尊严与伦理底线之上。

  02

  监管“亮剑”

  无独有偶,就在“茶界泰斗”被AI“复活”代言广告事件被爆出不久,媒体又报道了央视主持人李梓萌遭AI仿冒带货,再次凸显了AI合成技术在商业传播中的滥用风险。

  李梓萌作为央视主持人,其形象具有高度公众识别度,涉事公司不仅用AI伪造其形象进行商业推广,还虚假宣传普通食品具有治疗功能。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其肖像权,还损害了公众对媒体人物的信任。

  新京报评论在《复活已故茶界泰斗做代言,AI不能被无底线使用》一文就对法律监管问题提到两点。一是:AI生成带来的新问题是,这种“再造”的形象究竟属于谁?另外一个则是:若AI形象在网络传播,平台是否有及时标注甚至删除的义务?

  回答这些问题看似不难,但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尚未明确规定。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虽然要求标识AI生成内容,但对“复现逝者形象”的使用场景也无专门条款。

  据报道,在“李梓萌遭AI仿冒带货”案件中,北京市场监管部门首次依据《广告法》作出行政处罚。这一处罚的意义在于,标志着监管部门开始将AI合成内容纳入传统广告监管框架,AI合成内容一旦用于误导消费者,技术不再是免责挡箭牌,平台与商家都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民事赔偿。

  03

  媒体责任

  在此次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所承担的传媒角色,不仅限于信息传递,更承担着构建公共伦理讨论空间的责任。

  多家媒体在报道时都注意到了这一事件的标杆意义——它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行为失范,更是人工智能时代众多伦理困境的缩影。在报道角度上,媒体不仅呈现了事实,还邀请了法律专家、伦理学者等多方观点,构建了更加立体的认知框架。这也是舆论监督功能的一次积极发挥,通过报道形成的社会压力,可以促使平台方、监管方等更加重视类似问题。

  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有责任不仅要报道技术突破,更要持续追问技术的伦理底线、法律边界与人文温度,这也是媒体在技术时代的全新使命。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