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要进入日常生活 “服务”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昨天在杭州举行的跨国机器人产业对接活动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发展大会,吸引近600人参加。大会搭建了一个“以企业为主角、以需求为中心、以实效为导向”的高能级产业对接平台,来自全球顶尖的机器人企业代表围绕“‘开放的杭州与世界’——共筑杭州机器人产业发展新生态”展开深度对话。
会后,都市快报记者专访了多名与会代表。
医疗机器人将首先
以康复和老年护理设备进入家庭
——派康医疗人工 CEO Manasi Aichmueller-Ratnaparkhe Paicon(派康医疗人工)是一家来自德国的医疗科技初创企业,总部位于海德堡,致力于开发 AI 医疗器械软件,用于癌症病理诊断。这次“飞”到杭州,Manasi Aichmueller-Ratnaparkhe希望与中国制药企业达成合作,利用大数据和AI辅助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寻找战略投资人。
从医学角度来看,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在于为所有人提供高度个性化且可及的护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正超越执行单一任务的机器,走向越来越智能的系统,能在医生的监督下执行精细的手术和诊断。手术机器人将超越传统手术室,扩展到远程医疗和远程手术领域,使专家能够跨越地理界限进行手术,弥补农村地区的医疗缺口。
未来,医疗机器人很可能首先以专业的康复和老年护理设备的形式进入家庭,而非通用的人形机器人。近期的机遇在于开发价格合理的、单一用途的辅助设备,以满足家庭特定的医疗保健需求。
机器人要走进寻常生活,最大的障碍仍然是高昂的实施成本,这需要通过机器人产业创新融资模式以及通过规模化制造来大幅降低价格。
机器人的质量与成本决定其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推进中心主任许惠
事实上,机器人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家里的扫地机器人,酒店里送外卖的服务机器人,可以陪小朋友下棋的教育类机器人等。而对于更复杂的如陪伴型机器人或提供复杂服务的机器人来说,急需解决的不光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有成本控制、信息可信及质量保障等。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动辄花费几万元、几十万元去购买一个机器人并不现实,机器人质量稳定性与全生命周期成本,直接决定其能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从“工具应用”到“情感陪伴”的转型窗口期。不过,机器人能否成为“家庭成员”,仍需要技术上的突破,也需要构建相关的安全与监管体系。
目前,中国机器人研发和制造水平正迎来“赶超”趋势,尤其是服务类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知识机器人等,部分已经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
国内机器人产业分布呈现区域集聚特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板块构成了主要研发制造基地。其中,处于长三角的杭州,以“六小龙”为主的新兴科技企业推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产品,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如何衡量机器人的“好坏优劣”?早在2016年,国家就已建立了机器人产品认证制度。就和家电的3C标识一样,有了这张证,就有了国家的“官方认证”。截至今年,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已累计颁发400余张CR认证证书。
机器人提供的“服务”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杭州智元研究院智慧助力助行事业部负责人任敬伟
机器人产业早已超越传统工业机械臂的范畴,正朝着与人类深度融合的“具身智能”方向演进。未来的机器人将不再是隔离在安全围栏里的设备,而是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成为增强人类能力的伙伴。
当然,机器人的普及之路还面临不少挑战。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意图、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确保安全可靠、如何让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实现互联互通,需要整个行业共同攻克。但可以确定的是,机器人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人与机器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新篇章。
未来的机器人将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成为赋能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它们不会以突兀的方式出现,而是会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场景,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机器人走进家庭的进程早已悄然开始,但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分场景渗透的过程。我们已经看到,像扫地机器人这样的特定功能型机器人已经普及。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解决明确痛点的机器人进入家庭。再往后,随着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更智能的多功能服务机器人会逐步承担起家居陪伴、安防等复杂任务。
至于机器人进入生活的方式,我认为“服务”会比“产品”本身更重要。未来普通家庭不一定需要购买一台昂贵的机器人,而是可以按需订阅“机器人服务”——比如在康复期短期租用一台外骨骼,或享受由社区共享机器人提供的巡检服务。这种“机器人即服务”的模式,可能会大大降低普通家庭享受前沿科技的门槛。
要让机器人融入寻常生活,还有几道关键的关口必须要过。
首先是安全和可靠性的问题。在真实、开放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影响用户信任。
其次是成本,智元研究院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让高科技机器人从“奢侈品”变成大众能负担的,惠民利民的“耐用品”。
再者是交互,理想的机器人应该做到“无感化”,能主动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学习复杂的操作。
最后是社会接受度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起人与机器共处的伦理规范和责任体系,这需要我们从技术研发的源头就开始思考和布局。
降低设备成本
才能让机器人走进寻常生活
——杭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叶俊
中医服务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杭州市中医院中医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已实现中医智能体质辨识、中医智能健康宣教、中医智能分诊等功能。未来,产业需进一步突破中医多模态数据融合、辨证算法优化等关键技术,推动中医诊疗从经验化向数据驱动转型。
中医服务机器人要走进寻常生活,急需解决3个问题。
一是数据标准化与算法可靠性。中医辨证依赖整体思维,而现有系统对复杂病例的灵活性不足,需构建高质量临床数据集。二是技术融合瓶颈。多模态数据(如面相、脉象)的采集与分析精度有待提升,例如舌象识别易受光线干扰。三是政策与成本优化。需鼓励中医服务,并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设备成本,惠及更广泛人群。
中医服务机器人
将在3-5年内走进家庭
——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王弋
中医服务机器人将通过便捷化、精准化与普惠化的服务重塑健康生活。杭州市中医院中医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可在几十秒内完成体质辨识与健康评估,为康养机构患者、社区居民等提供中医智慧便民服务,有效缓解亚健康问题。未来,机器人还可嵌入家庭与社区场景,为老年群体提供慢病管理与情感陪伴,真正让中医实现“治未病”。
预计3-5年内,中医服务机器人将逐步渗透至家庭场景,但全面普及仍需更长时间。
当前,“安诊儿”已经从1.0版本更新迭代到3.0版本,3.0版本原型机现已诞生,会让广大老百姓享受到更加精准、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中医服务。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