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赋能 全球受益 ——中国气象局与ECMWF共绘全球气象科技合作新蓝图
在全球气象治理领域,中国气象局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合作正稳步推进,成果持续深化。今天,在ECMWF总部,双方携手共聚,擘画未来合作蓝图,于交流互鉴中共探业务精进之路,于思想碰撞中洞察全球气象科技前沿脉动。
自2008年中国气象局代表团首访ECMWF以来,双方在气象预报、数据同化、人工智能应用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推动了中欧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完善注入强劲的东西方动能。
谱写机制化合作典范
ECMWF是成立于1975年的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现有35个成员国及合作国家。2008年中国气象局代表团对该组织的首次访问,开启了双方合作的序幕。长期以来,双方已形成稳固的友好伙伴关系。
2014年1月,ECMWF理事会批准并授权签署《中国气象局与ECMWF合作协议》,这是该机构首次与非成员国签署正式双边合作协议。双方在业务交流、数值预报系统研究与开发、交换资料和产品并进行检验、共同开展观测系统试验、共同开发算法和软件、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培训等多个领域迈出合作步伐。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通过双边会议机制等持续推进务实合作——
2014年4月,第一次双边会议建立双边合作机制,确定了四维变分与集合资料同化、全球模式误差诊断与培训等六大合作领域。
2016年7月,第二次双边会议聚焦数值天气预报、次季节到季节预测、卫星资料质量控制、同化和应用、高性能计算和青藏高原数值预报和资料应用关键技术等五个重点方向开展合作。
2019年2月,第三次双边会议继续共商深化务实合作。
尽管双方互访在2020至2023年受疫情影响而暂停,但专家层面的线上交流从未中断,并在2024年成功更新双边协议,为未来合作注入新动力。
ECMWF主任弗洛伦斯·哈比耶感慨:“ECMWF与中国气象局在观测数据互通有无、专业知识交融碰撞的协同实践中,已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双向赋能惠及全球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和防灾减灾的核心技术。在数值天气预报领域,中国专家自主研发的风云气象卫星偏差订正技术已引入ECMWF的业务系统,实现了业务化稳定运行,提升了ECMWF全球预报的精度与稳定性。与此同时,ECMWF的专家也为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建议,展现出高水平的技术互鉴与协同创新。
中欧双方科学家已围绕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同化开展了深入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有效增强了ECMWF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性能,还因其突出的科学与应用价值,荣获世界气象组织(WMO)颁发的维萨拉奖,赢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在气象数据共享与服务方面,中国气象局与ECMWF共同承担WMO次季节至季节(S2S)预测计划的数据归档中心职责,双方系统互为备份、协同服务,为全球范围内的预报预测业务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
围绕风云三号C星数据的业务同化应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与ECMWF、英国气象局构建合作机制,开创了多边协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近年来,从风云三号E星搭载的微波湿度计,到风云四号B星搭载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这些先进仪器设备获取的数据在ECMWF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资料同化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ECMWF首席科学家尼尔斯·博尔曼说。
弗洛伦斯·哈比耶期待双方在充分利用气象卫星方面深化合作,并为今后卫星任务规划作出贡献。
共绘AI气象应用蓝图
人工智能技术以其高效的计算和多源数据融合能力,正成为连接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关键纽带,成为突破传统预报局限的“金钥匙”。
2025年2月,ECMWF推出了完全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AI)预报系统AIFS。这是ECMWF首个全面业务化的AI天气预报系统,为全球天气预报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中国气象局也积极拥抱新技术,在创新、突破的同时也注重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近年来已有多个人工智能科技成果投入业务应用。中国气象局AI预报模型还参与了ECMWF举办的AI预报模型比对活动。
眼下,双方也在积极履行多边国际合作义务,共同为全球气象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务实合作正阔步前行。
“中国是推动全球天气预报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全球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弗洛伦斯·哈比耶对中国的全球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共赴风云,共创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前沿领域协同创新,共同探索全球气象科技的“无人区”。这场跨越东西方的智慧协奏,必将谱写出更加精准、普惠的全球气象服务新乐章,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气象力量。
(作者:刘淑乔 责任编辑:张林)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