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元·行研】从ADC到DAC再到MAC:药物偶联技术的范式转变

来源: 皓元医药官微

  MAC药物是什么?

  MAC(Molecular Glue–Antibody Conjugate)是一类新型偶联药物,其基本结构由分子胶类降解剂(molecular glue)通过连接子(linker)偶联至抗体(antibody)上构成(见图1)。

  图1

  MACs:克服ADC与分子胶的局限

  分子胶的短板

  在上一期行研专栏文章中,我们提到以PROTAC和MGD为代表的TPD类药物的重要进展在于突破了以往难以成药的区域,为潜在靶点的探索打开了大门 。但这类药物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分子胶为例 :

  较差的组织特异性;

  半衰期短;

  脱靶效应等。

  传统ADC药物的瓶颈

  尽管ADC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其使用细胞毒性药物作为载荷仍存在显著限制:

  这些细胞毒载荷需要较高浓度及长时间暴露才能有效杀伤细胞;

  一旦释放后,便缺乏靶向特异性,对正常细胞产生毒性;

  此类载荷的毒性往往高于常规化疗药物,且多数来源于天然产物,使得发现与开发新载荷困难;

  当前可选择的细胞毒性载荷种类有限,导致创新性载荷匮乏。

  MAC的破局

  新型ADC药物MAC应运而生。MAC通过整合分子胶与ADC的优势,有效克服两者的局限:

  由于分子胶被偶联至抗体上,可实现精准递送至肿瘤细胞内部,显著提升靶向性并减少脱靶效应;

  抗体还可增强分子胶在细胞内的摄取效率并延长其体内半衰期;

  与游离分子胶相比,MAC在显著降低系统暴露浓度的同时,仍能实现等效的降解活性,从而拓宽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提高耐受性并减少不良反应;

  MAC结合了分子胶的底物选择性与抗体的抗原特异性,实现“双重精准靶向”——即对肿瘤细胞的双层特异识别,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脱靶风险。

  凭借上述特征,MAC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治疗模式,代表了靶向蛋白降解与抗体偶联技术融合的新方向。

  MACs 的作用机制

  MAC的作用机制在早期步骤上与传统ADC相似,但在细胞杀伤机制上存在根本区别。

  1

  结合阶段

  MAC中的单克隆抗体首先识别并结合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

  2

  内吞与释放

  结合后,MAC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进入细胞,形成内体结构;

  3

  裂解与释放

  在溶酶体中,连接子被降解,释放出活性分子胶;

  4

  降解机制

  分子胶在细胞质中诱导E3泛素连接酶与特定底物蛋白近距离结合,促使底物发生泛素化并被26S蛋白酶体降解;

  5

  细胞死亡

  目标蛋白的降解最终导致癌细胞凋亡或功能性死亡(见图2)。

  与传统ADC“细胞毒杀”不同,MAC通过催化性降解实现“以降代杀”,代表了抗体偶联药物机制的质变。

  图2

  DAC与MAC的对比

  那么Payload以PROTAC为主的DAC和从中衍生出的MAC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随着分子胶项目进入临床前后期,其潜在的系统毒性问题可通过组织特异性抗体递送得到缓解。因此,分子胶领域正在借鉴ADC与DAC的成熟设计原则(如连接化学与偶联技术),开发以分子胶为payload的抗体偶联物(MAC)。这一策略实现了分子胶降解机制与抗体精准递送的完美融合,被视为未来靶向蛋白降解治疗的关键发展方向。

  MAC相关管线

  目前全球MAC药物在研管线在10条左右,其中Orum为该领域的代表,相关管线已进入临床。可惜的是,4月28日,Orum Therapeutics 宣布对公司产品管线进行战略性更新,终止对ORM-5029的进一步临床开发。但是Orum 并未放弃MAC方向,另两条管线ORM-1153和ORM-1023还在继续研发,其中ORM-1153正在临床1期阶段。

  走在该领域前沿的公司还有Immunwork、Kintor/Medilink、Legochem、Novartis等,但都尚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

  随着Orum等标杆企业的管线推进,MAC技术正由概念验证走向早期产业化阶段。未来3–5年内或将迎来首个MAC临床结果,标志该领域从理论走向应用。

  MAC的兴起正重新定义抗体偶联药物的创新逻辑,而皓元医药在载荷合成与生物偶联领域的长期积累,以及在小分子降解剂领域丰富的成功案例,使其能够率先助力全球客户布局这一新兴赛道。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