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企入局低空经济:一场不能输的“空中材料战争”

来源: 经济观察报 作者:王雅洁

  这场材料战争才刚刚开始,而胜利者将赢得未来的发展权。一场由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材料革命正在加速——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培育壮大”这一新兴产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叠加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物流无人机等终端产品的量产破局,正将航空级材料推向市场热潮。

  清晨6点,河北涿州一家龙头矿业制造基地的熔铸车间已是一片炽热。

  3米高的熔炉喷吐着蓝色火焰,铝水在900摄氏度的高温中沸腾,工人们正将闪烁着银光的航空铝锭打包发运。

  在和车间张主任微信视频连线时,经济观察报记者看到他的平板电脑上,一条加粗的红色订单格外醒目——“EH216-S型飞行器主梁框架,7系铝合金,15日内交付。”

  张主任说:“这是今年我们接到的第37个低空飞行器订单。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在为传统工业铝材的订单发愁。”

  而此刻,一场由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材料革命正在加速——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培育壮大”这一新兴产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叠加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物流无人机等终端产品的量产破局,正将航空级材料推向市场热潮。市场时机已然明朗: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测算,2025年低空经济铝材消费量预计突破125万吨,市场规模达3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6%。

  对金属矿企而言,这已不是“要不要转”的战略选择题,而是“不能不转”的生存必答题。

  在张主任的身后,生产线正全天候运转,但等候提货的货车已经排到了厂区门外。

  他所在铝业制造集团2025年2月的数据显示,其航空级铝锭报价已达24,200元/吨,较2023年同期上涨23%,但市场需求仍在激增。

  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刺激航空级铝锭需求之下,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的金属矿企上演。

  截至2025年10月,云海金属的7系铝合金薄壁型材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同月,南山铝业600219)投资12亿元的智能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将交货周期从45天压缩至18天;宝钛股份的钛合金棒材订单已排至2026年第二季度。

  这场由低空经济引爆的材料革命,正促使传统金属矿企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改造。

  一家央企矿业集团的高管在企业战略会上直言:“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低空经济的材料机遇,十年后可能连现在的市场份额都保不住。”

  金属巨头的“赌局”

  2025年1月,上述金属矿央企集团总部会议室内的气氛异常凝重。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在投影幕布上展示了两条陡峭的曲线:一条是传统工业铝材需求增速的持续放缓,另一条是航空铝材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这名总经理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最迟明年,我们的7系铝合金产能必须翻倍。否则,我们将彻底失去低空经济的入场券。”

  这不是危言耸听。

  数据显示,物流无人机消耗大量6系挤压铝型材,而载人eVTOL则以高端7系铝合金为主。随着亿航智能、沃飞长空等企业的量产计划落地,其对航空材料的需求正呈几何级数增长。

  内部博弈随之展开。

  在该集团随后召开的董事会扩大会议上,各方意见激烈交锋。

  主管传统业务的副总裁直言不讳:“投入50亿元扩建航空铝材产能,意味着要削减传统产线,上万名工人往哪安置?”

  主管创新的副总裁则展示了更为严峻的数据:云海金属的航空业务营收占比已从7%猛增至19%,南山铝业锁定了亿航等企业未来三年的核心订单。如果再不行动,该集团将彻底被边缘化。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董事会最终达成共识:立即启动专项计划,投资52亿元改造三条传统生产线,将航空铝材产能提升至总产能的40%。

  这个决定意味着,这家金属矿央企将主动放弃部分低端市场,押注高端航空材料。

  此时,其他金属龙头企业也在进行类似的战略调整。

  一家金属龙头民企停止了两个建筑铝型材项目的扩建,将资金全部投向与央企合作主导的“轻量化联盟”联合实验室。

  其开发的7B50铝合金,通过添加微量钪元素,将薄壁件厚度从1.2毫米降至0.8毫米而不损失强度,可使单架物流无人机减重八千克。

  一家东部地区的民企铝业集团则更加激进,直接将原有的“年产15万吨新能源汽车用高端铝板带箔项目”变更为“年产45万吨新能源汽车用高端铝板带箔智能化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由19.8亿元增至26.2亿元。这一决定在该集团2025年3月10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

  虽然该民企铝业的项目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新能源汽车用高端铝板带箔材料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可以间接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例如,这些材料的轻量化和高强度特性同样适用于低空飞行器的制造。因此,虽然项目直接目标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其技术和产能提升对低空经济也有潜在的正面影响。

  该民企铝业的董事长在股东大会上如此解释这一决策:“传统业务是今天的饭,低空经济是明天的碗。”

  谈判桌上的硝烟

  2025年6月,深圳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室内,来自江苏的一家金属矿企销售总监邹申博,与一家头部无人机企业采购总监张玮的谈判已持续了五个小时。

  这是一场价格拉锯战。

  张玮第三次重复以下数字:“每吨2.2万元,这是我们的底线。你们要知道,湖南有家铝企给我们报了2.15万元。”

  邹申博则回应:“他们的材料厚度是1.0毫米,我们的是0.8毫米。按照贵公司最新机型的设计,使用我们的材料可使整机减重3.5千克,续航提升12%。”

  张玮不语,邹申博补了一句:“这笔账,您应该比我更会算。”

  会议室陷入沉默。

  张玮的团队开始低声交谈,在现场展开内部测算。

  这也是技术标准的较量。因为,谈判的另一个焦点,便落在技术标准上。

  无人机企业要求材料同时通过美国航空航天协会和欧洲航空安全局的双重认证,而邹申博所在的企业,目前只通过了国内认证。

  邹申博亮出底牌,表示自己可以承担认证费用,但需要谈判桌对面的无人机企业,承诺未来三年采购不低于5000吨。

  经过又一轮拉锯,双方最终达成协议:邹申博所在的企业负责供货,张玮所在的无人机企业,承诺三年采购5000吨以上,并共同承担国际认证费用。

  重构供应链的过程中,这样的博弈每天都在发生,并深刻改变着供应链生态。

  以南山铝业为例,其之所以能锁定亿航等企业的长期订单,关键在于其创造了“材料-设计-制造”协同开发模式,不仅提供高端铝材料,还参与客户的产品设计阶段。

  这种模式使南山铝业能够更好地抓住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深度绑定正在成为行业新标准。

  五矿集团则是直接联合国轩高科比亚迪等企业成立中冶新能源,投资40余亿元布局年产8万吨高镍三元前驱体项目,布局从矿产到电池的全产业链。

  0.1毫米的生死线

  10月13日,江苏南京,一家金属矿企的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赵建正在显微镜下观察一块厚度仅0.8毫米的铝合金试样。

  这已经是该团队第43次调整材料配方。

  赵建对团队成员说:“减重0.1毫米,强度提升10%。这就是我们在谈判桌上的底气。”

  材料革命的背后,是低空飞行器对重量的苛刻要求,这正在推动一场材料技术的革命。

  航空级铝材需要同时满足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等多重要求,而传统工业铝材往往只能兼顾其中一二。

  赵建所在企业的突破来自钪元素的创新应用。这种稀有金属的加入,使铝合金在超薄状态下仍能保持优异的力学性能。但其技术难点在于钪元素的均匀分布和成本控制——钪的价格是铝的数千倍。

  他带领团队花了18个月,才将钪元素的添加量控制在0.15%的最佳比例。这0.15%让材料成本增加了30%,但性能提升了50%。

  技术攻坚不仅发生在一家金属矿企之中。

  另一家金属矿上市公司的研发团队正在攻克钛合金疲劳寿命的难题。eVTOL发动机热端部件需要钛合金在600摄氏度高温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而传统工艺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该上市公司技术总监表示,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将钛合金的耐高温性能提升了8%,这项目提升让其生产的材料成功进入了三家头部eVTOL制造商的供应链。

  西部超导则专注于航空钛合金棒材的纯净度控制。其开发的第三代制备工艺,将材料杂质含量从百万分之五十降至百万分之二十以下,这一突破使其获得了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复核通过。

  转型阵痛

  尽管前景诱人,金属矿企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

  其中一重壁垒便是认证。

  一名钛材企业高管说:“我们最头疼的是适航认证。新型航空材料认证周期平均需要24个月,费用动辄数千万元。我们有个客户因为等不及认证,最终选择了国外的材料。”

  还有技术人才的短缺。

  邹申博表示:“我们开出百万年薪,还是招不到合适的航空材料工程师。既懂金属材料又懂航空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太稀缺了。”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航天航空装备领域缺口将达47.5万人,航空材料领域的人才需求远大于供给,企业难以满足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转型还需要巨额投入。

  邹申博所在企业,在印尼项目的总投资已经超过20亿元,上述金属矿央企的专项计划则需要50亿元以上的投入。而且,这些投入在短期内难以见到回报。

  上述金属矿央企投资部门经理表示,资本市场对低空经济很热情,但投资者还是要看财务报表。如果三年内不能实现规模化收益,企业的资金链将承受巨大压力。

  该投资经理还表示,供应链上存在的风险在于,部分核心原材料仍依赖进口。以钪元素为例,全球产量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国和挪威等国,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导致供应不稳定。

  目前,该金属矿央企正在积极寻找替代方案,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进口依赖。

  面对重重挑战,这家企业开始尝试重构生态,从材料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都在寻找可行路径。

  中国铝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的“轻量化材料联合实验室”已开始运转。在这里,材料科学家与航空工程师共同工作,从飞行器设计阶段就开始材料选型和优化。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层面。

  上述钛材企业高管说:“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我们需要共同把蛋糕做大。”

  为此,该高管正在联合行业内企业,共同建立材料数据库,共享测试资源,并推动建立新的行业标准。

  除了技术重构和抱团取暖,还有企业开始尝试更激进的商业模式。

  赵建所在的团队,开始与顺丰合作,不仅提供无人机材料,还参与物流航线的优化设计,从中分享运营收益。他解释:“这意味着我们的收入不再局限于材料销售,还包括技术服务甚至运营分成。”

  在海外,数家企业的布局也在提速。

  五矿集团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镍钴项目总投资高达20.41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最大的镍钴矿投资项目。该项目生产的镍钴材料将主要用于低空飞行器动力电池。

  邹申博所在企业,在印尼的扩建项目已经直接瞄准全球市场。他说:“我们要做的是全球低空经济的材料供应商。”

  10月15日傍晚时分,上述涿州龙头铝业制造基地的测试场上,一架搭载着新型7系铝合金机身的无人机正在进行最后一次试飞。

  现场指挥的工程师认为,材料决定了飞行器的天花板,当每个部件都减重到极致,低空经济才能真正起飞。

  在他的脚下,一批刚下线的航空铝锭正在装车,这些材料将在24小时内送达飞行器制造工厂,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的一部分。

  这场材料战争才刚刚开始,而胜利者将赢得未来的发展权。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玮为化名。)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