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激活中国经济“微循环”

来源: 金融时报

  清晨,社区菜店的王老板使用手机银行的一笔“秒到”信用贷款,支付了他的进货款;午后,数千公里外的茶园主张大姐,刚刚为她的家庭农场签下了一笔量身定制的“乡村振兴贷”……每时每刻,金融活水都在无声地汇入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激活了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的每一个经济细胞。普惠金融,正具体而微地支持着中国经济的“微循环”系统。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承载着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也是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关键所在。

  “十四五”期间,我国普惠金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政策体系强力支撑和金融管理部门的有效引导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目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感不断增强。

  “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企业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没想到银行主动上门为我们降低贷款利率,将贷款执行利率从5.45%大幅下调至3.58%,帮助我们度过了困难时期。”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感叹道。

  企业的直观感受反映出金融服务变化趋势。“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五年”。

  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政策引领,鼓励银行机构强化机制建设、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下沉优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搭建民营、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的桥梁,切实缓解了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大型商业银行提高政治站位,推进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健全容错机制和风险缓释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和渠道建设,普惠金融实现增量、扩面、提质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23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36倍,年均增长约30%,充分发挥了普惠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中小银行坚守服务小微企业市场定位,不断深化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推进信贷产品创新,通过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用款需求,探索形成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我们依托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推动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北京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丁志勇表示。

  “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决落实国家战略,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精准发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黄建勤表示。

  在金融业的全面努力下,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服务成本稳步下降,可得性持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持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实现了提质、扩面、增效。普惠信贷余额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幅约20%,是“十三五”末的2.36倍。同时,“十四五”时期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达14.6%。

  “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金融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

  晨曦初绽,照亮了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东南部的肇兴侗寨。距离寨门不远处,农行乡村振兴服务站刚一开门,就涌进第一批客户。

  “农行为了让我们商户安心搞经营,专门在我们这里建了金融服务站为大伙儿服务,现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农行贷款,真是太方便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侗寨人,商户陆玉海亲眼见证了老街华丽蜕变的历程,尤其感慨如今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

  “十四五”以来,为了畅通金融服务“最后一步路”,金融监管部门组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牵头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畅通银企对接渠道,持续鼓励引导金融机构下沉优化金融服务。

  “我们每年将70%以上新迁建网点布局到城乡结合部和县域乡镇,高海拔地区、偏远地区网点数量稳中有增,着力推动金融服务向偏远和边疆地区延伸,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西藏,该行农户贷款已经覆盖全区90%以上农牧民。在部分偏远地区,银行网点人员3天坐班、2天走村入户,将最远服务半径延伸至距离网点数百公里,让金融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

  “相关举措推动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商业银行因地制宜创新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和综合化服务平台,通过“双基联动”“拎包银行”“夜市银行”“水上银行”以及流动服务车等金融服务模式,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今,我国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超98%,乡村振兴服务站、惠农通服务点遍布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北到漠河、南到三沙,都已实现了“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在数字赋能下,普惠贷款投放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十四五”期间,商业银行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线上线下300959)多渠道触达客户,部分场景下贷款可实现“秒批秒贷”。

  “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金融服务生态更可持续

  如何让普惠金融服务更可持续,构建起长效服务机制?

  “十四五”以来,金融管理部门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组织金融机构持续开展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风险评估和信贷技术、加强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完善融资服务配套机制,着力强化中小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为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营造有利条件。

  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商业银行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打消基层顾虑,增强“敢贷”信心;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优先匹配各类资源,激发“愿贷”动力;通过单列普惠信贷计划,将新增信贷资源优先投向小微企业,夯实“能贷”基础;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普惠金融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提升“会贷”水平。

  “我们积极探索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中国工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将小微业务指标纳入各级机构和负责人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信贷规模、营销资源等配套保障,形成制度化安排;提高数字化水平和触客能力,减少小微企业融资中间环节;完善履职正负面清单,落实尽职免责和差异化风险容忍制度;持续完善与小额分散化业务特点相适配的风险防控机制,工行全力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降本。

  “这些政策制度创新,有效激发了银行内部普惠金融发展的动力,‘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初步构建。”黄建勤表示。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降低。2025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十三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了小微企业经营负担。

  展望下阶段,业内专家表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既要增量扩面,更要注重提质增效,向精细化攻坚。“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将进一步提升,发展内涵将进一步丰富,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黄建勤表示。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