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绿色技术赋能,共建宜居生态城市,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举行

来源: 劳动报

  摘要:讲好中国生态故事,形成更多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近日,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在闵行区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会议中心举办,市、区相关领导同20余位专家汇聚一堂,共话“绿色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宜居城市建设”,分享实践成果、梳理行动路径,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闵行样板”、“上海智慧”、“中国方案”。

  “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发起人,上海科普教育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对活动历经十一载、在全社会播下绿色文明种子倍感欣慰。她强调,在“两山”理念与“双碳”目标指引下,自然保护周今年在国际合作、形式创新、活动下沉、宣传联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面向未来,她期望活动继续强化价值引领、深化开放协作、推动实践转化,讲好中国生态故事,形成更多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朱美芳带来首场主旨演讲,指出微塑料污染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塑料回收率不足10%。她提出物理拦截、化学循环与生物降解三重科技路径,重点介绍通过催化解聚实现塑料“从瓶到瓶”闭环再生的技术,并倡导研发非粮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主张以科技创新推动塑料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日前,李强总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宣布,建立中国-联合国全球南南发展支持机制,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上海设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引发国际关注。本次会议特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发表题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助力上海宜居城市建设”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面对多重全球挑战,应积极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议上海创新践行NBS理念,重点统筹河口与流域、城乡发展及陆海关系三大关键,通过将NBS融入战略规划、制定清晰路线图、运用绿色技术及建立跨部门机制,建设更具韧性的宜居城市。

  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长、同济大学资深教授诸大建提出以“投资于绿”提升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世界影响力。他以上海五大生态空间为例,阐释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一江一河”沿岸更新,推动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与创新空间;依托环城绿带整合生态、社会与经济功能,实践“两山”理论。他强调,上海未来发展需推动智能革命与低碳转型深度融合,着力破解绿电直供与算力协同的能源挑战,以科技创新引领“绿电+AI”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头图为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