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创新:如何打造更富竞争力的中国奶制品“菜单”
为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奶业协会官微自9月17日起系列推送《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深度解读与精华摘编。报告聚焦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产加销一体化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权威战略成果。通过持续分享关键洞察与落地路径,旨在为行业决策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奶业现代化发展迈向新台阶。
奶制品产品结构优化意见建议
(一)
拓展液态奶赛道
01
立足消费升级需求,重点提升低温鲜奶市场占比
加快超高压杀菌、超滤分离等适用于低温乳的工艺集成与应用,推动原料奶分级管理与数字化牧场建设,提升适配性原奶供给能力。同时,制定低温鲜奶分级分类标准,鼓励企业开展细分人群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城市白领、学生群体、老年营养等专属品类,全面激发消费潜力。
02
提升低温鲜奶供应能力
加快制定《巴氏杀菌乳冷链物流操作规范》等团体标准,明确关键节点温控、包装要求和运输时效指标。建设区域性低温乳冷链集配中心,建立从产地冷却、仓储运输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冷链温控系统,并依托物联网构建冷链追溯与质量预警平台,实现全程可视、实时监管,支撑鲜奶稳定供应与跨区域销售。
03
发展功能型液态奶,拓展高端消费新赛道
顺应消费者对精准营养与健康升级的需求,发展A2 β- 酪蛋白奶、低乳糖奶等功能型低温乳品,抢占液态奶高附加值发展制高点。攻关乳糖酶定向水解、乳清蛋白结构改性等关键技术,推动低乳糖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企业开展专属牧场、差异化品牌建设,推动功能液态奶从小众产品向大众消费延伸,增强国内乳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二)
推动乳品精深加工创新
01
设立国家乳品深加工科技专项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乳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专项,聚焦乳源功能成分提取、新型发酵菌种开发、乳制品绿色制造等方向,重点支持乳铁蛋白、脱盐乳清粉等“卡脖子”技术研发。
02
原制奶酪规模化生产与乳清联产技术
开发适应本土乳源特性的凝乳酶复配技术,优化发酵菌种;建立乳清蛋白回收与联产工艺,推动乳清粉、乳糖等副产品高值化利用。
03
黄油、稀奶油本土化工艺攻关
研制高速离心分离机组,替代进口设备;开发低温物理发酵技术与酯香风味控制体系,提升产品稳定性与本土适口性。联合烘焙、茶饮等新兴消费行业,推出定制化乳脂原料产品,建立餐饮渠道专用产品线。
(三)
布局功能乳品全链条创新
01
服务精准营养与医疗健康需求
面向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防控与特殊人群营养需求,聚焦益生菌定向发酵、肿瘤康复配方、运动营养乳清蛋白等重点领域,推动功能型乳品由辅助营养向营养干预升级。鼓励企业联合医院、营养研究机构开展临床验证和配方开发医疗级、精准营养型功能乳品,抢占健康消费赛道,打造涵盖术后康复、代谢调节、儿童成长等细分场景的医疗级乳制品。加快关键工艺模块化集成,支持功能产品注册、评价体系建设与准入制度改革,实现功能乳品研发、评价、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
02
构建自主益生菌与精准营养技术体系
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益生菌种资源库,突破益生菌发酵、活性保护、靶向释放等关键技术。围绕精准营养,发展营养组学与个体代谢响应评价模型,探索乳品定制化营养配比,推动功能乳品从通用配方向分人群、分疾病、分场景精准转化。
(四)
推动乳品高端装备与标准并进
01
膜分离设备、低温干燥装置国产化替代
研制膜材料、模块设计及膜污染控制技术,显著提升分离效率和通量,推动膜分离技术在原料奶除菌、乳蛋白提取及浓缩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开发真空冷冻- 喷雾干燥联用装备,降低乳蛋白热变性率,保证营养与功能成分的完整性,实现关键装备自主可控,建立精深加工产品分级标准体系。
02
制定乳品深加工产品分级标准
围绕乳蛋白、乳脂等功能性原料,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标准体系,发布《乳源功能性成分分类指南》。推动奶酪熟成度、乳清蛋白等标准与Codex 互认,助力产品出口。加强标准实施监管,推动标准与检验检测技术同步升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推动乳品精深加工产业健康发展。
(五)
拓展乳品消费新场景
01
以县域市场与重点人群为突破口,激发乳品消费新动能
通过“奶酪进校园”“银发乳品计划”等政府引导项目,联合教育、卫生等部门,将奶酪等优质乳制品纳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推动开发适合老年人高钙低脂液态奶,提升其产品多样性和营养针对性。加强县域市场冷链及销售网络建设,组织县域消费推广活动,推动乳品消费从城市向广大县乡市场下沉,夯实全民营养基础,促进消费升级。
02
创新中式场景产品
借力中式餐饮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乳品与地域特色美食深度融合,通过与餐饮连锁、社区服务等渠道,开发中式奶酪火锅、蒙古奶酪焖面、云南乳扇沙拉等创新产品。支持企业研发即食乳清蛋白棒、益生菌发酵乳汤圆等便捷营养食品,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和快节奏生活需求。
(六)
打造乳品绿色包装生态
积极推广PLA(聚乳酸)等可降解环保包装材料应用,推动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乳品企业加快包装材料绿色替代步伐,逐步减少对传统石化基塑料的依赖。构建智能化逆向物流体系,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包装全周期溯源,试点“互联网+ 回收”模式提升回收率。支持企业建设包装回收与再生利用示范生产线,探索“源头减量—分类回收—资源再生—产品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废弃包装材料的高效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效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建立包装回收与再生利用的解决方案,打造绿色包装循环经济新业态,助力乳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七)
促进国产乳制品“走出去”
统筹规划国际市场布局,稳步提升我国乳品行业的全球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高标准市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我国香港等地区为代表,其乳品消费基础成熟、监管体系完善、市场认可度高,有利于企业对接国际标准,推动技术升级与质量提升。建议将此类市场打造为品牌国际化的展示窗口和技术输出前沿,带动整体市场占有率提升。此外,重点开拓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抓住区域人口红利与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依托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优势,推动国内已验证的“品质+ 创新”型产品组合加速输出,构建面向国际市场的差异化竞争格局。通过产品本地化适配、渠道下沉与品牌系统建设,持续提升市场渗透率和发展韧性,为乳品行业国际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张秀锦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