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闪耀ESMO】 | PROTAC降解剂QLH12016有望重塑mCRPC治疗格局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期间,齐鲁制药研发的雄激素受体(AR)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降解剂QLH12016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领域的Ⅰ期研究数据发布(摘要号2450P),为这一治疗选择有限、预后不佳的难治性癌种带来新希望。作为口服AR靶向PROTAC药物,QLH12016通过蛋白降解技术实现对AR信号通路更强效、更彻底的抑制,其在经多线治疗mCRPC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抗肿瘤活性数据,标志着前列腺癌治疗向“精准降解”时代迈出关键一步。
研究背景:mCRPC的治疗困局与PROTAC破局潜力
mCRPC患者因对抗雄激素治疗耐药,面临治疗选择匮乏、预后差的困境。传统新型内分泌药物虽能延长生存期,但几乎所有患者最终会因AR通路异常激活出现耐药。
PROTAC技术的出现为破解耐药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与传统抑制剂不同,PROTAC通过“降解”而非“抑制”靶蛋白,可更彻底地阻断信号通路,且不易因靶蛋白突变产生耐药。QLH12016作为针对AR的口服PROTAC降解剂,有望突破传统抗雄药物的局限,为mCRPC患者带来更深层、更持久的治疗获益。
研究设计:聚焦多线耐药mCRPC人群的Ⅰ期探索
本研究是一项正在进行的Ⅰ期、开放标签临床研究,旨在评估QLH12016在经多线治疗mCRPC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及抗肿瘤活性。
入组标准:患者需满足至少接受过1种新型内分泌药物+1种紫杉类化疗(医学禁忌、不耐受或拒绝者除外)且处于去势治疗中,无论雄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域(LBD)状态如何。
给药方案:患者每日口服一次QLH12016(采用BOIN剂量递增设计),直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毒性或其他停药事件。剂量限制性毒性(DLT)观察期为首次给药后35天。
主要终点:DLT及最大耐受剂量(MTD)/推荐Ⅱ期剂量(RP2D)。
核心数据:安全性与疗效的双重突破
截至2025年2月14日数据截止,共36例患者入组并接受100~1200mg QD剂量的QLH12016治疗,所有患者均为转移性疾病,其中28%存在内脏转移(肺11.1%、肝2.8%);69.4%为LBD野生型,30.6%存在LBD突变(含L702H突变)。
1)安全性:胃肠道与血液学毒性优势显著
研究中未观察到DLT事件。91.7%的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其中≥3级TRAE发生率为38.9%。最常见TRAE为贫血(63.9%)、乏力(47.2%)、体重下降(41.7%)。
值得关注的是,≥3级胃肠道相关TRAE发生率为0,血液学≥3级TRAE也极少见(贫血5.6%、中性粒细胞减少2.8%),这一安全性特征显著优于传统化疗或新型内分泌药物,为长期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2)疗效:突破LBD状态限制,各剂量组均显活性
QLH12016在不同LBD状态患者中均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抗肿瘤活性:全人群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7.4个月(95% CI:3.7-9.4);600mg剂量组(n=13)mPFS达9.0个月(95% CI:1.9-NE);900mg剂量组(n=10)mPFS尚未达到(NR,95% CI:1.7-NE)。这一数据意味着,无论患者是否存在AR LBD突变(包括耐药驱动突变L702H),QLH12016均能发挥疗效,有望克服传统抗雄药物的耐药瓶颈。
机制与意义:PROTAC技术引领治疗革新
QLH12016的疗效优势源于PROTAC技术的独特机制:它通过同时结合AR与E3泛素连接酶,诱导AR蛋白泛素化并被蛋白酶体降解,从而彻底阻断AR信号通路1。这种“降解式抑制”不仅能克服因AR过表达、突变导致的耐药,还可降低脱靶效应,提升安全性。
从临床意义来看,本研究首次在多线耐药mCRPC患者中验证了QLH12016的可行性:其优异的胃肠道与血液学安全性,支持其作为单药或联合治疗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潜力;突破LBD状态限制的疗效,为所有mCRPC患者,包括传统抗雄耐药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结语
QLH12016在2025年ESMO大会上的亮相,不仅展现了PROTAC技术在mCRPC领域的突破性潜力,更填补了多线耐药患者的治疗空白。其“强效降解、低毒耐受、突破耐药”的特性,有望重塑mCRPC的治疗格局。2023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CDE)官网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栏已公示2,齐鲁制药1类新药QLH12016胶囊获批临床,可用于治疗包含晚期前列腺癌在内的恶性实体瘤。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这款国产AR PROTAC药物或将成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新一代“利器”,为全球前列腺癌治疗贡献中国智慧。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