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国稀土优势短期难以撼动,特朗普11月1日加征100%关税概率很低
10月18日,高盛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以问答形式回应了金融市场近期最为关心的稀土+关税问题。
在高盛看来,稀土领域中国主导力极强,优势短期难以撼动。预计APEC会议后中美关系会有所缓和,11月1日加征收100%关税的概率很低。
核心问答
1. 中国为何扩大稀土出口管制范围?
此前两周美国扩大了“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的定义,新增“50%持股规则”。表面上,该规则仅明确 “持有实体清单企业50%以上股权的子公司,同样视为列入实体清单”,属于条款澄清;但更关键的是,它将 “合规验证责任” 转移给了中国企业的贸易伙伴。
这是为近年来美国出口管制法规最重大的一次扩张,尽管该新规全球适用,但在中国看来,这实质是对中国企业制裁范围的大幅扩大。此外,在美国扩大实体清单后,荷兰政府接管了中资控股的荷兰半导体企业安世半导体,也凸显了新规的潜在影响。
2. 对其他亚洲经济体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我们判断,影响将高度精准,不会泛化。
中国声明暗示,将为稀土的民用用途发放出口许可证,但对于“军事相关最终用途的稀土申请,将 “推定拒绝”,同时对 “用于先进半导体及生产设备的稀土” 进行 “严格审查”。
·
若中国仅以“限制美国及美国生产的国防装备使用稀土”为目标,对亚洲经济活动的影响将微乎其微。亚洲经济体对美国防相关出口占GDP比重普遍低于0.1%。即便假设中国进一步限制“整个亚洲的国防装备生产用稀土”,其经济影响也通常远低于GDP的1百分点。
相比之下,若更广泛地限制“科技/电子行业的稀土供应”,理论上可能产生更大影响。亚洲在全球科技供应链中占据关键地位。中国宣布“对高端半导体用稀土(逻辑芯片14纳米及以下、存储芯片256层及以上)采取逐案审查”,这可能对亚洲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但具体程度取决于三大因素:执行规则的严格程度、生产商的库存水平,以及其他替代供应来源。
3. 中国在稀土市场的主导力有多强?能否长期维持?
中国的主导力极强,且短期难以撼动。
稀土产业链的三大关键环节——矿物开采、冶炼分离、稀土永磁体制造——均由中国主导。其中,“轻稀土” 本身并不稀缺,但“重稀土”如镝、铽的经济可采储量极少。美国政府虽已投资扩大稀土开采、冶炼及永磁体制造产能,但按计划,部分设施要到 2028 年后才能投产。
此外,商业领域的永磁体库存可能处于低位,中国已对“境外库存”实施监控和限制了一段时间,例如今年初福特汽车的生产就曾因稀土供应短暂中断。对军事用途而言,稀土供应中断暂不会影响当前军事行动,但长期来看(取决于库存消耗情况),可能会对国防生产构成制约。
综上,短期内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议价能力仍将非常强劲。
4. 若美国加征100%关税,对中国及亚洲地区的损害有多大?
我们此前估算,关税每上升20%,对中国GDP拖累约0.7个百分点。
关税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以稀土为例,即便价格大幅上涨,美国进口商也难以快速脱离中国供应商——部分产品的供应链依赖度极高。
此外,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还将加剧“贸易规避与转移”。我们的全球经济学团队此前研究发现,“转口贸易”和“低报贸易额”等现象会显著降低 “实际有效关税增幅”,进而减轻对中国增长的冲击。同时,已有部分最终组装环节真正转移至亚洲其他经济体,尤其是越南。
5. 有哪些潜在的“缓和途径”?
目前存在三种可能的缓和路径,但可行性差异较大:
路径一:中国在美国关税威胁及强硬表态下,单方面放弃拟实施的管制。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极低。
路径二:美国提供中国期望的条件,换取中国暂停或推迟管制。美国财长贝森特已暗示 “可能延长关税暂停期”,但我们认为仅此一项不足以满足中国诉求。
路径三:双方之一或共同 “以升级求缓和”——通过加大制裁力度获取谈判优势。对美国而言,除已威胁的100%关税外,进一步加税意义有限,但可选择扩大科技出口管制或实施各类金融制裁;中国则可像4月那样,通过加征高额关税反制,或在其他 “中国主导产能的关键商品” 领域新增出口管制。
6. 未来关键时间节点有哪些?
短期核心关注点有两个:
1. 10月31日 - 11月1日,韩国APEC会议期间,中美领导人是否举行会晤。
2. 11月1日,美国高额关税生效的截止日。
我们认为,双方均有意愿“降温”—— 近几日中方与特朗普的部分表态已释放积极信号。
预测平台Polymarket数据显示,市场认为 “11月1日美国新增100%关税生效” 的概率仅为8%。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