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企业频获大单 工业场景进入技术验证期
近期,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纷纷宣布获得制造业大单:智元机器人获得龙旗科技(603341)数亿元订单;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合作,未来三年部署超过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生产基地;优必选与富士康云智汇合作,推动机器人落地与交付。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进工厂可帮助完成高强度繁重工作,同时有助于获得真实场景数据,推动技术迭代和产品优化,加快商业化进程。
工厂里的新“同事”
10月17日下午,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工厂,记者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具身天工2.0”“天轶2.0”正在进行不断重复的料箱搬运工作。从今年9月起,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这座工厂,进行料箱搬运环节的落地调试。
在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工厂的无人化管理车间,带有轮式底盘的“天轶2.0”需要精准识别料箱位置,使用其灵活的机械臂,搬起重量在8千克到12千克之间、不同尺寸的料箱,再分门别类地放置于架子上。“天轶2.0”具备升降能力,可执行从低处到高处的搬运任务。
“我们现在处于从‘0到1’的探索阶段,接下来,工厂会进行从‘1到N’的应用场景拓展。”福田康明斯发动机工厂智能制造主任工程师黄运保表示。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产品经理赵雨蒙介绍,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工厂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先作为产线工人助手,协助完成任务;随后与工厂智慧系统对接,产线指令可直接下发给机器人,使其成为工厂生产的一个部门。
此外,“具身天工2.0”“天轶2.0”目前还在3C制造、汽车制造领域进行部署,并与电科院合作落地电力巡检场景。
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近期频繁公布与制造业工厂的合作。10月16日,智元机器人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并宣布精灵G2将进入消费电子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合作工厂所属企业包括龙旗科技和均胜电子(600699)。
当日,智元机器人宣布获得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并开启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此前,富临精工(300432)与智元机器人达成数千万元标的的项目合作,计划将近百台远征A2-W落地富临精工工厂。
智元机器人介绍,精灵G2已进入部署阶段的工业场景,包括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车间内,与工人配合完成的安全带锁芯压紧、物料搬运等操作;在精密操作场景,快速学习内存条插接等精密且柔性的操作任务;在物流分拣环节,抓取各种尺寸、形状和材质的包裹上料。
大规模订单不断落地
9月以来,多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宣布与制造业工厂的合作项目。
9月2日,星尘智能宣布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在未来两年内推动上千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大规模、分阶段部署。具身智能机器人将逐步承担产线的物料配送、周转箱搬运、上下料、空箱回收等作业。
9月11日,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智平方宣布与惠科股份全资子公司深圳慧智物联达成合作,将在未来三年内,于惠科全球生产基地累计部署超过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覆盖从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的作业。智平方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爱宝系列机器人已经在晶能微电子、东风柳汽、华熙生物落地部署。
9月21日,优必选与富士康云智汇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2025年至2027年,双方将共同推进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并在富士康中国及全球各厂域、生态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场景中落地与交付。
目前,优必选已与比亚迪(002594)、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进行合作,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获得近5亿元订单合同。
商业化有待务实推进
在近期公布的工厂项目中,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场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物料分拣、搬运、巡检等。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认为,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续航、稳定性、速度等方面,尚难以满足工厂高强度作业需求。若应用于室外场景,又面临防护等级不足、无法有效防尘防水的问题。对于复杂且长流程的任务,其技术成熟度也尚未达标。因此,具身智能机器人应优先从室内环境、任务明确且流程简单固定的场景切入,例如工业分拣、展馆导览等,这类场景与现有技术适配度高,能够快速部署并验证其应用价值。
“机器人在实验室阶段的设计易脱离实际,只有进入真实产线,才能在构型、续航、算力配置、传感器布局等方面实现与落地场景的有效适配。技术显著改善的关键在于真实场景落地、订单转化和收入形成,核心是务实地推进商业化。”姚卯青说。
黄运保表示,提升机器人作业能力,需要机器人研发企业与应用企业紧密配合,明确机器人能力与工厂实际场景的差距,持续优化机器人续航与负载能力,提升作业精度。
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表示,目前具身智能企业处于技术验证和应用推广的关键阶段,具备长期增长潜力。具身智能行业当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商业化落地的规模化和可持续性。
“尽管技术已在实验室或小范围内取得突破,但如何将这些技术高效、低成本地应用于实际场景并实现盈利,仍是关键问题。”何兆烽表示,企业可选择少数几个应用场景作为试点,建立可复制的落地模板和标准化的实施路径,与行业龙头建立联合试点或生态伙伴关系,优化核心组件采购、提升设备集成度、降低单位成本。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