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铸就新里程碑:《沃采克》中国首演,回响百年邀约

来源: 新京报
利好

  一百年前,阿尔班·贝尔格以最尖锐、激进的音符向未来发出了一份邀约。如今,这萦绕于艺术史中的世纪之音终于在北京的舞台上得到了跨越时空的回响。10月18日晚,北京国际音乐节迎来高光时刻。由比利时弗兰德斯歌剧及芭蕾舞剧院制作的三幕歌剧《沃采克》全舞台版在中国首次完整上演。这不仅是对大师贝尔格的致敬,更是在中国现代歌剧的演出史上刻下了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在中国迎来其“全舞台版”首演。

  今年恰逢贝尔格诞辰140周年与《沃采克》首演百年,这部历史上第一部无调性表现主义歌剧杰作由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执棒,在导演约翰·西蒙斯的精妙诠释下,汇聚罗宾·亚当斯、玛格达莱娜·霍夫曼等世界级歌唱家,与上海交响乐团等团体共同完成这部二十世纪歌剧中的里程碑之作。而这场盛事,与200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的贝尔格另一部作品《璐璐》遥相呼应。至此,这对表现主义歌剧的“双子星”终于在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汇。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看来,在世界歌剧史上,贝尔格的《沃采克》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不仅是20世纪歌剧的重要转折点,更是一部探索音乐语言与人类精神边界的作品。因此,将这部作品呈现给中国的观众,无论从剧本的文学解读、音乐的革命性表达以及舞台视觉的创新设计上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

  六年前夙愿得偿

  在20世纪歌剧历史的星河中,贝尔格的《沃采克》无疑是特别的那颗星。该作改编自格奥尔格·毕希纳未完成的剧本,以1821年发生在德国的一起真实谋杀事件为蓝本,以底层士兵沃采克为主角,讲述了在他长期遭受压迫、欺骗中精神崩溃,最终杀死背叛自己的恋人并绝望溺亡的悲剧故事。歌剧彻底摒弃了传统歌剧的悦耳旋律与英雄叙事,无调性的音乐语言与表现主义的戏剧内核在此完美融合,构建了一个拒绝被“美化”的、高度写实的声场,其艺术冲击力至今无人能及。

  首演前一天,刚刚被北京国际音乐节授予“年度艺术家”,现年89岁高龄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回忆,自己与《沃采克》的缘分始于1964年在维也纳的首次聆听,并称其为“20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之一”。他认为,作曲家贝尔格耗时七年完成的这部杰作,结构精妙,思想深邃,堪比巴赫的赋格曲。“贝尔格采用了复杂的对位技巧和严谨的结构安排,对剧作家毕希纳写作的众多场景进行了精密的重组。这种高度复杂的创作手法,虽然给作品的理解带来了挑战,却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无与伦比的戏剧强度和情感力量。”

  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称这次合作“水到渠成”。

  当谈到自己与中国的渊源时,迪图瓦坦言,此次是他第39次到访中国,尤其是他曾与上海交响乐团多次合作,共同挑战过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和《厄勒克特拉》等高难度作品。艺术总监邹爽介绍,迪图瓦大师想要执棒《沃采克》的心愿早在六年前就已种下。“当时,他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指挥完《浮士德的沉沦》后,便强烈表达了上演这部巨作的意愿,如今夙愿得偿。”

  在迪图瓦看来,这像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合作。他称赞过去三十年中国音乐界的发展令人惊叹,如今的乐团与观众都已具备理解和接纳这类高难度作品的能力。“选择在中国执棒《沃采克》,既是为纪念作品首演百年,也出于他对中外音乐交流的坚定信心与期待,因此意义重大。”

  导演约翰·西蒙斯

  寻觅最纯粹的诗意表达

  歌剧《沃采克》的导演约翰·西蒙斯与毕希纳的戏剧世界缘分匪浅,曾三度将其舞台剧搬上舞台,由此也让他对《沃采克》的解读驾轻就熟。在西蒙斯的导演语汇中,他非常善于剥离古典剧目中过多的浪漫主义或装饰性细节,直指文本的道德与人性核心,而这一理念也贯穿在他首次执导的歌剧《沃采克》之中。

  在贝尔格的原作中,儿童是剧终的点睛之笔,他将最后的台词与歌曲留给儿童,为全剧画上句点。然而,在西蒙斯的版本里,儿童的存在贯穿始终。他们不再是仅在结尾出现的象征,而是会在全剧中流动的“在场者”。他们或站或躺或嬉戏,或从角落里悄然探出,如同沉默的见证者,冷静地观察着成人世界所制造的一切混乱。他们在舞台上的自然动作令人赏心悦目,也消除了观众在整场演出中感受到的疏离感。在西蒙斯看来,这像是在向社会苦难中传递一个信号“保持希望,新一代正在到来”。

  可以说,西蒙斯的导演手法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二元对立的象征体系:一边是社会重压下扭曲、异化的“成人世界”,另一边是未被污染、代表着生命原初状态的“儿童世界”。舞台的极简恰恰是为了让这个核心的哲学对立凸显出来。他所追求的,已不再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于众生百态之中寻觅最纯粹的诗意表达。

  艺术呈现

  从极简舞台到冷峻寓言

  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在中国迎来其“全舞台版”首演,其意义远超一场传统的歌剧演出,堪称一次从艺术内核到文化交流的深度呈现。此次演出的核心震撼,源于萨米·范·登·霍维尔打造的极致表现主义舞美,它将观众直接拉入一个充满哲学与心理学思辨的象征世界。

  舞台的主体是一座极简纯白色立方体空间:它既是沃采克思绪的容器,也是一座解剖人性的社会实验室。正如设计师萨米所言,在这个纯白空间里,“无论何种事物置于其中,都会被充分暴露并凸显出来”。

  与这个“实验室”功能相辅相成的是导演西蒙斯极具匠心的色彩策略。剧中主要演员的黑白色调,象征着他们在社会机器中被剥夺个性、沦为边缘人的悲剧命运。而舞台上那些孩童与道具所采用的鲜艳纯色,则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色彩并非童趣的点缀,而是沃采克渴望而不可得的纯真象征,也是最终被无情摧毁的希望。这种视觉张力完成了对儿童世界的双重审视:既哀叹其脆弱,又批判其被成人世界利用与毁灭的残酷现实。

  剧中主要演员的黑白色调,象征着他们在社会机器中被剥夺个性、沦为边缘人的悲剧命运。

  舞台的视觉冲击力,与贝尔格同样颠覆性的音乐语言形成了完美的共振。《沃采克》没有慰藉性的旋律与英雄咏叹,而是用尖锐的不和谐音和碎片化的结构,撕开了角色潜意识的入口,让人直观感受艺术抵达人性深处的力量。最终,这一制作将《沃采克》的内涵从个人悲剧升华为对现代文明的冷峻寓言。

  回顾首演当晚,上海交响乐团声音细腻多变,技术精湛,戏剧张力十足,为整部剧极具感染力的氛围感增色不少。迪图瓦的指挥、弗兰德斯歌剧及芭蕾舞剧院的精彩演绎下,这一充满张力的悲剧故事深刻呈现了人类的挣扎与绝望,在音乐与光影的无缝融合中展现出强烈的戏剧力量。此次《沃采克》在中国的成功上演,精准彰显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先锋视野,不仅标志着其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前沿艺术进行深度对话上的卓越成就,也再次证明了其在艺术选择上的前瞻性与胆识。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