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共享如何从“看得见摸不着”走向“用得起来”

来源: 天津市大数据协会

  提到政务数据共享,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国家层面的事”“技术性的东西”,感觉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办社保不用跑多部门、跨省迁户一窗办理、跨市就医直接结算……这些便民服务的背后,都少不了政务数据共享的支撑。那么问题来了,数据明明共享了,为什么群众仍然会遇到“来回跑、重复交材料”的麻烦?

  

  一、问题不在技术,而在“数据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会共享”

  说一个真实案例。杭州的张阿姨想给外地上大学的女儿办理大学生医保,结果跑了三个窗口,被要求提供三次“家庭户口本原件”。她不解:“户口信息不是政府系统里早就有吗?为啥我还要自己带来证明给你们看?”

  这就是现实中常见的“信息孤岛”现象: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系统,但互相之间“隔着墙”。理论上讲政务系统信息很多,但不是每个部门都愿意拿出来共享。一来怕担责任(数据共享出错怎么办),二来怕泄密(谁来兜底),三来没动力(共享对自己没好处)。所以政务数据共享“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没流动”。

  

  二、推动政务数据共享的核心逻辑:从“部门思维”转向“服务思维”

  要想打破信息孤岛,关键是改变思路——政务服务不是政府内部的“科室分工协作”,而是面向群众和企业的“一体化服务”。换句话说,共享不是目的,服务才是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

  为群众办事效率而共享——减少重复提交材料

  为企业降本提效而共享——开公司少跑腿、融资多渠道

  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而共享——精准决策、科学治理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江苏某工业园区推出“企业开办一件事”服务,企业从申请营业执照到刻章、税务登记,只需要网上提交一次材料,72小时内即可完成入驻。这背后就是工商、公安、税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的政务数据共享协同完成。

  共享不是“给别人看数据”,而是“为了共同解决问题”——这才是政务数据共享的底层逻辑。

  

  三、让数据真正流动起来,关键是机制和应用场景

  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要落地,不能搞“文件共享”“指标共享”,而是要做“场景共享”,换句话说,找到具体业务场景,让数据在服务中自己“跑起来”。

  来看两个真实落地做法:

  场景一:看病报销不用跑

  在重庆市,医保部门和医院实现数据共享后,参保人员跨区看病可以直接在线报销,系统自动完成“费用核验+身份确认+数据匹配”。以前家属要来回跑3个窗口,带纸质病历,现在在手机上就能搞定。

  场景二:证照不用提交,系统自动“免材料”

  深圳推出“免提交清单”,市民办企业贷款时无需上传营业执照、纳税证明等8类材料,因为这些信息在政务系统里已经能够通过共享调取。群众直呼:“第一次感觉数据真的替我跑腿了!”

  想让政务数据共享真正为群众办事,就要做到“三个到位”:

  数据到位:统一标准、分类授权、动态更新

  安全到位:流程留痕、权限审计、全程可追溯

  服务到位:通过场景设计把共享嵌入业务流

  结语:政务数据共享的最终价值,是让老百姓少跑腿、多办事、办成事

  政务数据共享不是技术问题,也不只是管理问题,更是服务理念问题。它的实现,不是建平台、签协议就结束,而是在每一次群众办事体验中逐步体现。

  当政务数据共享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那将是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的最好名片。未来,期待更多地方从“共享数据”升级为“共享服务”“共享治理”,让政务数据共享真正走进群众生活,成为数字政府的底色。

  如果你身边也有因为信息不共享而耽误办事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我们一起推动改变。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