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康沙妥珠单抗同步闪耀CACA与ESMO,肺癌民族创新治疗药物首次问鼎NEJM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持续推动肺癌规范化诊疗发展,2025年10月19日,2025 CACA整合肺癌大会“非小细胞肺癌创新治疗专场”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国内肺癌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话肺癌诊疗前沿进展,其中抗体偶联药物(ADC)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进展备受关注,我国自主研发的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成为全场焦点,基于OptiTROP-Lung04研究的成功,芦康沙妥珠单抗已获NMPA批准单药用于EGFR-TKI耐药后NSCLC,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彰显了中国创新ADC药物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突破实力。
备受关注的是,在大洋彼岸同期举行的2025 ESMO大会主席论坛现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口头报告了OptiTROP-Lung04研究最新结果: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对比含铂双药化疗用于EGFR-TKI进展后的NSCLC患者,取得PFS和OS双重显著获益,也是目前EGFR-TKI耐药后取得OS显著获益的唯一选择,同时芦康沙妥珠单抗展现出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OptiTROP-Lung04研究亦同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进一步印证了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全球学术影响力。
PART 01
开场致辞 共贺新篇
大会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共同致开幕辞,对ADC药物在肺癌领域的快速迭代给予高度评价,并指出凭借优异的循证医学证据,芦康沙妥珠单抗已在中国肺癌领域成功获批两项适应证,为EGFR-TKI耐药患者提供了全新且高效的治疗选择。期待以芦康沙妥珠单抗为代表的国产TROP2 ADC规范落地,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切实生存获益。
PART 02
佳绩领航,开创未来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主持下,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刘哲峰教授系统回顾了ADC 药物的百年发展历程,从 1913 年 "魔法子弹" 概念提出,到如今进入爆发期,ADC 药物的设计理念不断优化。在TROP2靶点方面,OptiTROP-Lung03研究为全球首个证明TROP2 ADC可在EGFR突变NSCLC患者中显著改善PFS和OS的随机对照研究,使芦康沙妥珠单抗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成为首个获批肺癌适应症的TROP2 ADC,改写EGFR耐药NSCLC指南推荐。此外,报告梳理了HER3、c-MET等新兴靶点的研发动态,并指出未来ADC药物研发需在提升疗效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安全性管理,以实现更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后在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胡洁教授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苏教授从临床药理学角度,系统阐述了ADC的演进与核心机制,并深入解析了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创新设计。李教授强调,理想的ADC成功依赖于靶抗原、抗体、连接子与载药四大要素的优化组合。芦康沙妥珠单抗采用独特的CL2A连接子,其抗体端为不可逆偶联,确保了在血液循环中的高度稳定性;而毒素端为可裂解连接子,能在肿瘤微环境(酸性pH)和肿瘤细胞内(酶解)双重释放机制下高效解离,从而同时实现长半衰期、强效肿瘤杀伤和旁观者效应。在载药方面,李教授比较了微管蛋白抑制剂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如芦康沙妥珠单抗所采用的T030)的差异,指出后者能作用于全细胞周期,且毒性谱通常更易于临床管理。此外,芦康沙妥珠单抗具有高达7.4的平均药物抗体比(DAR),进一步增强了其抗肿瘤活性。总结而言,芦康沙妥珠单抗通过双重稳定机制、双重释放机制和三重抗肿瘤作用(细胞内杀伤、旁观者效应、瘤周释放),实现了疗效与安全性的优化平衡,这为其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卓越疗效提供了坚实的药理学基础。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田攀文教授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聚焦TROP2 ADC在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研究数据,并重点分享了芦康沙妥珠单抗在EGFR突变NSCLC治疗中的重要突破。关键注册研究OptiTROP-Lung03证实,在EGFR-TKI和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EGFR突变NSCLC患者中,与多西他赛相比,芦康沙妥珠单抗将ORR显著提升3倍,至45.1%(vs 15.6%),中位PFS延长至6.9个月(vs 2.8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0%(HR 0.30)。期中分析显示总生存期(OS)也获得显著改善,死亡风险降低 51%,校正交叉治疗影响后死亡风险进一步降低 64%。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患者是否合并脑转移、既往接受过三代EGFR-TKI治疗,均能从治疗中获益。此外,OptiTROP-Lung04研究作为全球首个在EGFR-TKI 耐药 NSCLC 中取得PFS和OS双重获益的III期研究,其阳性结果推动芦康沙妥珠单抗获批二线治疗适应症,进一步扩大了获益人群。总之,芦康沙妥珠单抗凭借其在EGFR突变NSCLC中的疗效和良好安全性,已成为EGFR-TKI耐药后的标准治疗选择,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在肺癌精准治疗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
在高端对话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明芳教授引导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陈鹏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胡泓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李红梅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马丽霞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史健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田耕教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王宇教授等围绕芦康沙妥珠单抗的临床应用展开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药物为EGFR-TKI耐药后患者提供了重要治疗新选择,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TROP2 ADC 作为革新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兴力量,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规范缺失、毒性管理不一等挑战。会议现场正式启动了《TROP2 ADC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共识》巡讲项目,首要意义在于推动共识落地,将涵盖用药指征、不良反应干预、联合策略等的标准化方案传递至各级医疗机构。旨在规范芦康沙妥珠单抗等TROP2 ADC药物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推动我国NSCLC的精准化和标准化治疗。
PART 03
拓领新局,安泰护航
在西安国际医学(000516)中心肿瘤医院南克俊教授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燕教授梳理了EGFR突变晚期NSCLC从一线至三线的治疗策略演变。目前,一线治疗已从三代EGFR-TKI单药主流,发展为根据风险分层进行精准联合的新模式。FLAURA2与AENEAS2研究共同证实,三代TKI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PFS和OS,尤其在L858R突变、脑转移等预后不佳人群中获益更为显著。MARIPOSA研究则显示EGFR/c-MET双抗联合TKI同样能改善PFS,但相关不良反应及经济负担是需要考量的现实因素。针对三代TKI耐药后的二线治疗,仍是临床难点。尽管针对MET扩增等明确机制有相应靶向策略,但近半数患者耐药机制不明。ORIENT-31、HARMONi及MARIPOSA-2等研究探索了免疫联合抗血管/化疗、双抗联合化疗等模式,虽能延长PFS,却大多未能转化为OS的显著获益,亟需新的治疗突破。目前芦康沙妥珠单抗OptiTROP-Lung04研究的获批,为医生和患者了提供一种在EGFR-TKI耐药后能够显著改善OS的临床治疗选择。在三线治疗领域,芦康沙妥珠单抗凭借OptiTROP-Lung03研究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成为EGFR-TKI和含铂化疗治疗失败后的标准治疗选择。最后王燕教授总结提到,EGFR突变NSCLC的治疗已进入“精细化选择、个体化组合”的新阶段,临床决策需综合患者基因特征、进展模式及药物可及性进行全方位考量。
随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主持了第二个高端对话环节,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少东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韩志刚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李霏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明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鹏程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孙步彤教授围绕EGFR突变NSCLC的治疗策略和临床挑战展开了精彩讨论。
除了临床疗效,药物安全性管理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议题。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闫小龙教授主持下,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详细介绍了TROP2 ADC的不良反应谱与全程管理策略。王教授指出,TROP2-ADC因结构不同因而安全特性各异,比如芦康沙妥珠单抗在间质性肺病(ILD)和腹泻方面的风险较低。在管理策略方面,则应进行全程化监测与分层干预。针对血液学毒性,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血小板下降,应依据分级及时采用升白针、促红素或血小板输注等对策;针对口腔黏膜炎,需采取全程预防和分级管理。对于输液反应,所有TROP2 ADC均需进行预处理,一旦出现应减慢输注速度或中断输液,并基于严重程度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或抢救治疗。对于腹泻、皮疹、眼部症状及ILD等其他不良反应,需根据分级采取对症支持、专科会诊及剂量调整等个体化措施。总之,TROP2 ADC的安全性管理应摒弃“事后补救”模式,转向以预防为主导的全程化管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燕翔教授梳理了TROP2 ADC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治疗领域的探索路径与未来展望。尽管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一线标准治疗,但疗效仍有提升空间,TROP2 ADC与免疫抑制剂具有协同增效机制,有望突破当前治疗瓶颈。OptiTROP-Lung01研究中,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塔戈利单抗(PD-L1单抗),双周给药方案确认的ORR达66.7%,中位PFS尚未达到,展现出卓越潜力。目前多项III期研究正在开展中以进一步证实TROP2 ADC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在生物标志物探索方面,燕教授强调传统免疫组化检测的TROP2蛋白表达水平与ADC疗效无明确相关性。相反,基于QCS-NMR方法评估的TROP2内吞活性显示出更好的预测价值。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可临床推广的精准生物标志物。展望未来,TROP2 ADC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领域的布局已全面拓展至一线治疗、免疫耐药后解救及围手术期治疗等多个场景,芦康沙妥珠单抗等药物有望通过优化联合策略与精准人群筛选,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获益。
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董晓荣教授主持的最后一个高端对话环节中,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包睿康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邓军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郭金栋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晋亮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韦炜教授等围绕TROP2 ADC的安全性管理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临近会议尾声,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代表主席团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系统梳理了ADC药物的研发历程与作用机制,重点关注了我国首个获批肺癌适应证的TROP2 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该药物凭借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疗效。尤其是通过OptiTROP-Lung03和OptiTROP-Lung04系列研究,芦康沙妥珠单抗成功实现了从三线到二线治疗的跨越,为EGFR突变患者提供了高效的治疗方案,标志着EGFR-TKI耐药后治疗进入ADC新时代。
展望未来,刘教授提出三大方向:一是基于精准医学原则,针对不同耐药机制探索个体化治疗策略;二是积极拓展该药在驱动基因阴性患者、围手术期等新场景的应用;三是加强全程管理,深入研究耐药机制与安全性管理。期待未来通过更多的创新研究,为患者提供更丰富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数据的公布和治疗方案的优化,芦康沙妥珠单抗有望进一步重塑肿瘤治疗格局,推动中国 ADC 药物研发从 "跟跑" 向 "领跑" 跨越,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