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降温,电商须存量中重塑价值
10月20日晚,天猫“双11”正式开卖。尽管自“十一”假期结束,各大电商便纷纷开始预热“双11”,然而相较于早年间消费者蹲守在手机电脑前等待着11月11日零点的到来、只为以极为优惠的价格抢购心仪的产品,如今大众对待“双11”的态度已日趋理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商平台常年密集推出的促销活动,正在不断稀释人们对于“双11”大促的新鲜感与获得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电商发展告别大规模扩张的增量时代,平台与商家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存量竞争。面对市场降温,如何把握电商的“变与不变”来找寻破局思路,或许是亟待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消费者对“双11”逐渐脱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拒绝做数学题”的情绪体现。前些年,每逢“双11”,各大电商平台都会争相推出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的促销活动。这些活动的规则玩法极为复杂,且战线冗长。消费者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平台完成众多打卡任务以凑足满减金额,到头来发现真正到手的优惠却十分有限,长此以往,对待此类网购节的热情日渐消减也在情理之中。此外,当电商平台的各类促销宣传成为常态,消费者也逐渐从“冲动囤货”转向理性按需购买,这标志着流量红利见顶,也要求从业者必须摒弃过去依赖价格战与营销噱头的粗放模式,转向对用户终身价值的精细运营。
面对深耕存量的行业“下半场”,变是必然,关键在于如何变得高明、变出实效。今年,主流电商平台纷纷简化了“双11”大促的规则玩法,“满减凑单”“组队任务”等标语被“官方直降”“一件立减”等替代,无疑是对用户“为所见即所得买单”这一诉求的积极回应。从更深层次看,如今的“双11”已不再仅是一次卖货节,更暗藏着平台间竞争维度之变:头部主播声量的减小,让消费者的注意力更聚焦在平台、品牌和产品本身;即时零售的入局,让更多即时、本地、海量的线下门店重塑用户消费入口;而AI技术的全面渗透,正从智能导购、精准推广、优化客服等方方面面悄然提升着供需匹配的效率……这些变化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电商的竞争,正从卖货这一单一指标,转向对用户体验、生态健康、长期价值的全面比拼。
不过,面对纷繁的“变化”,从业者更需清醒地把握那些不应改变的商业本质,比如诚信经营的基石、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以及产品与服务的独特价值等。从长期看,“双11”的“降温”,呼唤着平台与商家从追逐流量的短跑,转向经营用户信任的长跑。破局之道,恰恰在于精准把握电商发展的“变与不变”:以技术和模式之“变”不断提升体验和效率,同时以诚信、用户与产品之“不变”锚定长期主义的发展航向。唯有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行稳致远,赢得未来。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