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路径

来源: 新华日报

  □ 白新蕾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释了体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针对中国体育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体育与教育走向深度融合的一种全方位、全视角的战略举措。“体教融合”由此成为新时代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体育应对“中国之问”的一项科学回答,对全面提高我国体育服务能力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可提供有力保障。新时代,体教融合应紧密围绕强国战略目标,深入探索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强规则:健全体教融合实现的政策法规体系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制度建设涉及教育系统学校、体校、社会俱乐部、家庭、青少年个人等不同的参与主体,其制度构建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意见》颁布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出台,但仍有相关配套制度短缺。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上位政策制定者应对历史政策进行全面系统复盘,进一步强化、健全深化体教融合的相关制度供给,补齐缺失、断层的制度,夯实上位政策的同时,为下位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引领。

  强监督:强化体教融合实现的监督内容程序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上位政策的完善,也离不开下位政策的落实。

  强化政策执行文本的监督,聚焦地方实施意见/方案及配套规章制度,从响应时间与响应深度两方面着手,提升下位政策制定的效率,确保其及时出台并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对上位政策机械照搬。

  强化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下位政策落实效果实行量化评估,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实效性和可持续性,降低“象征性”“观望性”执行的发生。

  强培养:完善体教融合实现的优质师资培养

  当前,体教融合亟须强化师资培养体系。

  强化职前体育师资培养。依据“一专多能”的理念及专项型师资的现实需求,可通过“抓入口、强过程、严出口”三位一体方式,全面提升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质量。“抓入口”上,全面评估考生综合素质;“强过程”上,提高专项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跨学科等专业知识储备等;“严出口”上,优化评价机制,确保培养质量。

  健全职后体育师资培训。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提升教学质量的现实需求,可通过“扩模式、强需求、强系统”方式,全面提升职后体育师资培训质量。“扩模式”上,完善集中培训、网络培训、校本培训、跨区培训、师徒制、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培训模式;“强需求”上,提升培训的实用性和转化率;“强系统”上,构建系统化、常态化培训机制。

  转理念:促进体教融合实现的传统理念转变

  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过程中,需正确理解《意见》的价值导向。

  教育系统学校要从“智育导向”转向“全面发展”;从“少数群体参与”转向“全员参与”;努力实现从“强制体育”向“主动体育”转变。

  体育系统学校要从“夺标育人”转向“育人夺标”;从“竞技优先导向”转向“综合发展”;努力实现从“短期运动员目标”向“全生命周期长远规划”转变。

  体育俱乐部要从“利益至上”转向“社会责任”;从“精英培养”转向“普及推广”;努力实现从“服务少数”向“惠及人人”的转变。

  家庭要从“成绩至上”转向“健康优先”;从“唯智育论”转向“因材施教”。

  转模式:创新体教融合实现的深度融合模式

  教育系统学校、体育系统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和家庭等要“深度融合”。

  教育与体育部门的深度融合。应就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达成一致,从顶层设计上围绕“联合赛事举办、学生运动水平等级认证、退役运动员师资引进、青少年体育训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遴选、相关资源共用共享”等突破政策壁垒,贯彻“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真正实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享。

  家校社的深度融合。2024年《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出台,进一步肯定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教联体”建设是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专业优势,通过亲子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活动深化家校合作,激发家庭的育人主体责任。同时,与社区、俱乐部紧密协作,共同策划、组织体育活动,推动俱乐部进校园、社区服务进校园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实现家校社深度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学校与体校的深度融合。确保青少年运动员在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就读普通中小学,高中阶段可通过体校与优质中学联办,单独编班并配备同等水平的文化课教师;推动文化课师资培训常态化,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运动员特点,优化教学设计,同时承担思政教育、职业规划指导及反兴奋剂教育,培养运动员的爱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提升成才率。此外,发挥体校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训练、比赛等多元化服务,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助力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体教融合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动力机制研究”〈2022SJYB0823〉和2024年江苏省体育局重大项目“体教融合背景下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共同体实践模式研究”〈ST241107〉的阶段性成果)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