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继续呼吸 从拉美经验看“活态遗产”的全球意义

来源: 金融时报
中性

  10月17日,副中心的大运河畔响起“北京国际非遗周”的鼓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手艺人、音乐家、表演者、学者与观众汇聚一堂,试图回答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问题:传统在今天,还能怎样“活下去”?

  传统不再是“过去式”

  在信息时代,我们习惯用“创新”定义未来,却很少意识到,传统其实也是创新的一种。它不是停留在博物馆里的遗物,而是被反复使用、不断更新的“活的语言”。那些看似古老的仪式、手艺与节庆,并非过去的残响,而是当代生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抵抗遗忘、对抗快节奏焦虑的方式。

  在墨西哥、秘鲁、巴西这些拉丁美洲国家的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已被重新定义为一种社会能量。它不只是怀旧的对象,而是当代社会的动力源泉,是连接身份、记忆与共同体的活力之脉。

  拉美的启示:让遗产回到人间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非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玛雅、印加、阿兹特克等古老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被殖民、被重塑,又被重新发现。正是这种多重叠合的文化记忆,使拉美的“活态遗产”成为全球文化保护理念的先驱。

  1976年,墨西哥人类学家邦菲尔·巴塔拉(Guillermo Bonfil Batalla)首次提出“活态遗产”(la herencia viva)的概念。他认为,遗产不只是被动保存的“物件”,而是人们信仰、技艺与理解的流动表达。这一理念后来直接影响了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活态”成为国际非遗政策的核心关键词。

  拉美学者的贡献,在于他们拒绝将文化“博物馆化”。他们认为非遗的主体是人,而非展柜。文化之所以能延续,正因为它在不断使用、被再解释、被赋予新的社会意义。因此,曾长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对墨西哥非遗保护有着重要影响的卢尔德·阿里兹佩认为:“传统不是过去的复印件,而是未来的草稿。”在拉美语境中,“活态”意味着开放。文化不应被凝固在某个年代的样貌中,而应允许变形、更新,甚至“杂糅”。正是在这种包容的理解下,拉美社会的非遗保护始终带有一种鲜明的人文精神——它不是封存,而是再生;不是收藏,而是生活。

  非遗作为“社会契约”

  如果说欧洲诸国的文化政策更多是出自“文明修复”的逻辑,那么拉美的非遗保护则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把文化视为重建社会信任与社区自治的机制。在秘鲁,文化部倡导的“活态文化”(Cultura Viva)计划,要求非遗项目必须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印加传统纺织、土著音乐、地方节庆等项目的复兴,必须同步带动教育、旅游与社区经济的改善。对当地人而言,唱歌、织布、庆典不再只是“文化活动”,而是改善生活、重塑自尊的途径。文化因此成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在巴西,国家历史与艺术遗产研究所(IPHAN)将“遗产”定义为“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由个人或群体表现出来的社会身份表达”,强调其动态性与公共性。巴西的政策要求每一个遗产保护项目都必须与教育、环境、青年就业等政策联动,否则将失去可持续性。拉美国家非遗保护的制度创新提醒我们:文化不是“额外的风景”,而是社会系统的基础设施。它让社会记得自己是谁,也让人们在变动中找到归属感。

  当非遗遇见全球化

  有人说,全球化是一场“文化的快消革命”。在快节奏的经济逻辑下,传统往往被包装成“旅游符号”,成为被观看的对象。然而,拉美的经验证明,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同质化,而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到21世纪的文化民主化,拉丁美洲的非遗保护始终在经济压力与身份政治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资本让文化商品化;另一方面,地方社会又以非遗为手段重建自治与自尊。许多社区学会用节庆、仪式和工艺创造经济收益,同时保留传统的社会功能。这种“以文化抵抗全球同质化”的策略,也正在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新语言。

  墨西哥的亡灵节便是最鲜活的例子。它融合了天主教与土著文明的信仰体系,象征着“生与死的对话”。近年来,从旅游假日到好莱坞大片,亡灵节在全球流行文化中被重新包装,但它的核心精神从未消逝:死亡并非终结,而是记忆的延续。这正是“活态遗产”的奇迹所在。它能被重新演绎,却始终保持灵魂的温度。

  从“保护”到“互鉴”

  拉美的经验,正在成为中国理解“活态遗产”的重要参照。过去二十年,中国的非遗保护体系经历了从名录建设到制度完善、从抢救性记录到数字化传承的演进。如今,我们进入了从“保护”到“互鉴”的新阶段。

  在北京国际非遗周的会场上,贵州侗族大歌与格鲁吉亚复调音乐同台演出,观众听到的不是陌生的异国旋律,而是一种跨越语言的共鸣。拉美学者倡导的“社区参与”“知识共享”“文化权力再分配”等理念,正在与中国非遗保护中的“人民性”“活态传承”观念相汇合。

  这种互鉴并非单向学习,而是一种文化循环。中国的数字非遗、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传统提供了新的舞台;而拉美的经验提醒我们:再精密的数据库,也无法替代手艺人的温度与经验。非遗的未来,不仅是“保存”,更是“参与”——让人重新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让传统继续呼吸

  当我们谈论“保护”,其实谈的是“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人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墨西哥的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老艺人向孩子教授面具绘制;在秘鲁库斯科的皮坎特利亚(Picantería)餐馆里,人们边唱边煮,传承着祖辈的生活节奏;在北京的胡同中,年轻的匠人用短视频记录古老技艺,吸引无数网友在线“围观”。这些场景的共通之处,是传统被重新带回人间,被注入现代的语言与节奏。从墨西哥的塔玛尔(Tamales)到北京的京绣,从秘鲁的民间节庆到江南的评弹,传统的价值并非源自古老,而在于它让我们重新理解“当下”。非遗的“活态”不是延续旧的形态,而是保持生命的温度。文化遗产不是过去的影像,而是未来的呼吸。在这个意义上,拉丁美洲不是遥远的他者,而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快速变动的世界里,唯有那些懂得“慢”的文明,才真正走得长远。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