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零碳朋友圈”:2025零碳园区未来伙伴多边对话在苏州成功举办

来源: 中国能源报 作者:渠沛然

  从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并明确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到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在国家顶层规划、地方省市的积极推动下,零碳园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并迎来建设热潮,零碳园区正在成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在此背景下,10月24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开发区协会等联合主办,湄公学院支持的“2025零碳园区未来伙伴多边对话”活动在苏州成功举办,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园区代表、能源服务企业、金融与投资机构等150余位中外代表参会。活动旨在搭建中外对话平台,共探零碳园区建设和传统园区绿色升级路径,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经验。

  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零碳园区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白泉表示,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具有重要意义,正当其时。

  能源基金会国际合作执行主任张慧勇表示,零碳园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模式,将清洁能源、智慧的基础设施、循环经济以及碳管理整合到综合的生态系统,不仅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也符合未来全球贸易的发展方向。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牛波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成绩斐然,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构建起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零碳园区已超越节能减碳的范畴,正在成为驱动价值创造的新引擎。从提升产业竞争力、应用前沿技术系统,到强化品牌招商能力、激活绿色金融资源,园区正在构建一个更加高效、更具韧性、更富价值的新兴产业生态共同体。

  在中国开发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磊看来,建设零碳园区,意味着要在能源供给、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性、革命性的重塑,涉及技术创新、系统集成、运营模式和多方协同,这无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空间。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丁相彬认为,除具备绿色转型战略意义外,零碳园区建设还能引导产业深度脱碳。“以零碳园区为载体,探索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引导传统产业探索深度脱碳路径,赋能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尽管方向明确、标准初现,但前路依然充满挑战。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当前中国零碳园区正处于“政策落地、实操推进”的关键阶段,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稳步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通过系统性路径破解难题。

  面对挑战,唯一的出路正是携手合作。绘制零碳园区的宏伟蓝图,绝非任何单一主体能够独立完成。牛波强调,这是一场需要“政策、技术、资本、市场同频共振的团体赛”,迫切需要构建一个跨越边界、协同共生的“零碳朋友圈”。这一“未来伙伴”的生态圈,涵盖了从政策引领、技术破局到金融赋能、产业落地的全方位合作。“‘独行快,众行远’,希望各方能以此次对话为起点,结成紧密的“价值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

  王磊表示,协会将扮演好“系统思维”倡导者、“价值共创”连接者和“治理创新”探索者的角色。“零碳园区的实现‘不是一场独奏,而是一场交响曲’,呼吁所有参与者缔结成‘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东盟各国所在的区域,既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碳减排和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动力源头。活动同期启动了中国—东盟零碳园区未来合作伙伴项目,加强园区绿色发展交流、研讨和互鉴,充分探索适合各国的园区绿色发展解决方案和减排路径,不断深化以园区为空间载体的产业合作和绿色能源供给合作。同时,充分挖掘园区绿色发展带来的机遇,推动东盟区域能源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深化区域能源绿色全方位交流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

  在伙伴对话环节,来自缅甸、菲律宾、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政企代表,以及来自正信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中方政企代表带来一线项目经验和成功案例,并围绕零碳园区建设政策与机制协同、如何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加速零碳进程等话题进行探讨,为中国与东盟在能源转型与园区低碳化领域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绿色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建言献策。

   BSI(英国标准协会)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石慕澜和正信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黄建宏都认为,当前零碳园区领域标准碎片化、认证不一是主要障碍,并呼吁建立统一、国际认可的标准体系,强调政府政策与激励措施的核心作用。

  来自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政企代表分享了本国政府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和零碳园区发展所出台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和激励措施,强调政府政策与激励措施的核心作用。

  新加坡裕廊集团高级工程师Kevin Emanuel Suhartono和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业务总监邵先辉都表示,零碳园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和多系统的整合。

  会议上,由中国开发区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零碳园区专委会发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牵头编制的《零碳园区建设技术导则》团体标准正式亮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处长王振阳在解读标准时指出,该团体标准将填补当前零碳园区领域标准空白,为政府决策、园区规划、企业行动和第三方评价提供关键依据。

  此外,在活动现场,BSI(英国标准协会)向协鑫能科002015)颁发ISO14064-1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声明证书。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生态服务商,协鑫能科完成上市后首次全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认证,彰显ESG治理前瞻性。这份认证,是对其管理能力的权威认可,更是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接轨,尽显绿色担当。

  活动结束后,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还走进了新建元零碳馆和苏州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实地考察交流苏州在零碳园区方面探路发展、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实践成果。

  新建元零碳馆是园区首个零能耗建筑标杆,本体节能率22%,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66.68%,获得“零能耗建筑”标识。循环经济产业园则是基础设施近零碳转型的“园中园”,其核心特色在于废弃物循环利用与能源梯级利用,成为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并亮相世界气候大会。

  考察团还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苏州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国内基础设施园区零碳转型的行业标杆和微观缩影。这里的厨余垃圾、热电联产、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以及储能电站项目之间有机互联,互为能量和原料提供者,助力园区实现近零碳状态——污水处理厂的副产物污泥变身为热电厂燃料,餐厨垃圾转化为清洁的生物质天然气,厂房屋顶光伏为基础设施持续供应绿电,电网侧储能助力园区用电削峰填谷。

  这些项目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都根植于苏州工业园区精心培育的系统性绿色生态之中,从单体建筑和区域系统不同层面,共同展示了零碳探索的前沿路径。

  文丨本报记者渠沛然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