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共享:从“重复提交材料”到“智慧服务”的关键一跃
有人说,在中国办事有两样东西永远用不完:身份证复印件和各种证明。明明信息都在政府系统里,却总让群众一次次重复提交。问题真的出在技术吗?不,这背后的关键是——政务数据共享还不够顺畅。要实现数字政府转型、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效率,政务数据共享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
现实痛点:信息不少,服务不顺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办事流程:交身份证复印件——交户口本复印件——打印无犯罪记录证明——提供婚姻证明——还要跑几个部门盖章。流程冗长、重复提交信息、不知道材料去哪核验——群众累、企业烦、政府效率也不高。
举个真实案例。
深圳的小李想申请住房公积金提取,本以为“网上办”会很方便,结果发现需要核验婚姻信息、户籍信息、社保缴纳信息等多个材料,他依旧被来回折腾了三趟大厅。为什么?因为相关信息都在政府内部,却不能直接共享。
不仅是民生领域,企业也深受其累。在江苏,一家制造企业办理新增产线环评手续,需要提交环保、安监、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备案材料。材料不少数据一模一样,却被要求重复提交——每个部门各要一份。有工作人员直言:“不是我们想为难企业,而是系统之间‘不说话’。”
深层原因:不是不会共享,而是不敢、不愿、不能
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到底难在哪? 1. 顾虑风险
许多部门担心数据共享造成泄露、责任不清。“宁可不给,也不能出事”,成了一些部门的真实心理。
2. 存在“数据烟囱”
过去信息化建设重“系统建设”,轻“数据治理”,结果部门各自建库、各自维护,形成数据孤岛。
3. 缺少统一标准
教育部门写“身份证号”,公安部门写“公民身份代码”,社保写“个人编码”。字段不同、规则不同,系统怎么打通?
事实上,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机制、标准、安全、责任一起协同。
实践路径:让数据安全共享、有效流转、服务群众
那么政务数据共享怎么才能落地见效?很多地方已经探索出一些好经验。 一、从高频服务入手,让群众先感受到便利
浙江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把出生、上学、就业、购房、退休等高频事项打包办理,比如宝宝出生后,自动生成出生医学证明、落户信息、医保参保信息,父母一次都不用跑。这背后真正的支撑,就是以民生为导向的数据共享机制。
二、明确共享边界,让数据“可用但不滥用”
福建建立数据共享的权限分级机制,部门只能按授权范围查询业务所需的数据。例如交通事故理赔时,保险机构可以在线核验车主身份、行驶证信息,但看不到和业务无关的个人隐私。用得上,但看不全,有边界,更安全。
三、建共享平台和数据目录,打通“堵点”
上海建设了市级政务数据平台,汇聚公安、民政、不动产登记等核心基础数据库,通过统一数据目录管理,实现“需申即取”。过去办理企业注销要跑七个窗口,现在一键发起联办,数据自动互通,全程不到1小时。
结语:让数据多跑动,让群众少跑路
政务数据共享不是技术炫技,而是一场真正的治理能力升级。它决定了数字政府建设能不能落在“实处”,能不能让群众有“获得感”。
未来的政府服务应该是这样的:
群众办事“免材料、免证明、免跑动”
企业发展“少环节、快审批、优体验”
城市治理“能察觉、会分析、可预警”
政务数据共享不是终点,而是迈向智慧治理的起点。
你期待的政务服务升级,会从哪一项开始?欢迎留言讨论。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