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专门立法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完善“三位一体”保护举措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
10月24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由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起草,共8章65条,内容主要包括明确耕地保护总体要求,强化目标约束、完善保护布局,严格占用耕地管控,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严格责任追究等。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
草案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在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专门法律,进一步全面、系统规范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活动,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脉所系,其规模与质量直接关乎我国的粮食产能,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法律中,已有多部法律法规都对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进行了制度安排。例如土地管理法、乡村振兴促进法、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在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相关法律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硬实措施,守住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
但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当前,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较突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而随着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味着我国即将迎来首部专门针对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国家立法,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构建坚实的法治基础。
草案以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为核心,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了系统集成,填补空白、补齐短板,通过“长牙齿”的硬措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构建系统完备、协同有效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制度体系。
草案共8章65条内容,明确了耕地保护总体要求,规定国家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值得关注的是,草案突出系统保护理念,强调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功能稳定,遵循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针对耕地“非农化”问题,草案规定,国家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控制,坚持“以补定占”,加强建设占用耕地管理;建立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与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效率相挂钩的用地制度;非农业建设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或者改变其用途;禁止占用耕地挖湖造景或者擅自在耕地上绿化造林、种植草皮。
针对耕地“非粮化”问题,草案规定,耕地应当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以及饲草饲料生产;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禁止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其他农用地。
此外,草案要求全力提升耕地质量,要健全完善耕地质量提升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坚决守住“大国粮仓”安全底线
9月中下旬以来,多省持续连阴雨。面对严峻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快速推出,全力以赴“抢秋”夺丰收。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2025年全国秋粮收获已近八成。各地千方百计做好秋粮抢收抢烘工作,确保应收尽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四五”以来,一份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倾注着关于粮食安全的深沉思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
五年来,我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库存充裕、市场平稳,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有成色。
在“吃得饱”目标实现之后,“吃得好”与“吃得安全”已成为端稳“中国饭碗”的核心关切。而支撑这两大目标实现的根本,正是耕地的数量安全与质量提升。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同时,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稳产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中央加大对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集中发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过7000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2000元以上,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积极推进退化耕地治理,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这是时隔四十年后,再次开展的重要国情国力调查,对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开展“全面体检”。据悉,目前调查已进入到成果形成阶段,这将为摸清全国耕地质量底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