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里二手车泛滥,背后竟是假繁荣!
零公里二手车现在都已经泛滥了,车企的销量里面到底有多大的水分呢?
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二手车交易约 1961 万辆,其中登记未满三个月、里程在 50 公里以内的零公里二手车占比达到 12.7%,而新能源车型在其中更是占据了超过六成的份额。
其实,“零公里二手车”这个名词并不新鲜。它的定义甚至不复杂:一辆刚从工厂出来的车,尚未被个人使用,却因为已上牌照、完成注册,被迫在法律意义上归入“二手车”之列。无论是4S店冲量上牌的“包牌车”,还是直营品牌退单后转手的“展车”,只要完成首次登记,即便行驶里程仍是“0公里”,都不再是“新车”。
总结来说,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就是新车刚上完牌照连方向盘都没有捂热,就摇身一变当二手车去卖。
在国内市场,当前渠道中出现的“0公里二手车”从源头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车企“大客户”销售部门对外批量售卖的“资源车”,其中以高库龄车、滞销车和老款车型为主,部分车辆未登记上牌;二是品牌授权4S店为了实现月度、季度、年度销量目标而提前上牌的“冲量车”,该类车型也被称为“包牌包税车”;三是部分采用直营渠道品牌的客户“退定车”,该类车辆由二手车商代替客户补齐尾款提车,放在二手车渠道交易。
而推动这一现象形成的,是整车厂、经销商、黄牛中间商乃至部分直营品牌的“共识性沉默”。
要知道,几个月之前,长城汽车董事长就炮轰过这个事,说现在各大平台至少有三四千个商家卖零公里二手车。很多车企是为了制造热销的假象,看似把车卖出去了,实际上是卖给了二手市场。
后来传过官方要出手整治,新车登记6个月之内不允许变二手的消息,不过被光速辟谣,所以现在零公里二手车依然非常泛滥。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主要是为了骗补贴、去库存、造销量,全是灰色生意。
这年头,汽车行业的竞争太激烈了,车企们卷完月榜卷周榜,卷到同行互相骂。有车企车子是卖不动了,但面子是不想丢的,就造出大量零公里二手车来虚增销量,把它们以新车八九成的价格甩给二手市场,假装新车热销冲击热销榜单。
据悉,车商以低价从经销商处采购“零公里二手车”,加价数千元转售消费者。例如,一辆新车如果指导价6万元,套补后仅售2.98万元,车商利润达5000元/辆,
这种乱象是引发了监管出手,工信部等部门上个月就说重点打击“巧立名目拼销量”的行为,所以既然新车的销量有一定水分,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车企的销量都在创新高,但中国汽车的库存也越来越高。
实际上,很多车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好卖。
9月全国汽车经销商的库存预警指数高达54.5%,今年库存一直在警戒线之上,上半年有7成的经销商都没有完成销售目标,5成以上都在亏损。所以很多经销商也开始自己买车,冲击品牌方指定的销售目标,冲完就折价卖给二手市场,助长了零公里二手车的数量。
而且离谱的是,然后这种车还能拿来骗补贴,汽车有以旧换新的补贴,最高是补2万,他们就用零公里二手车来套取这个补贴,套完补贴之后这些车还能拿去出口,再套一波二手车出口退税。
去年,全国二手车出口大约44万辆,里面有80%都是零公里二手车,泛滥程度可见一斑。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灰色游戏,表面看车企刷到了销量,经销商完成了任务,二手车商赚了钱,消费者捡了便宜,是一场多赢。但是你揭开盖子里面发现,车企在拼销量的畸形游戏里搞数据造假,伤的是自己的信誉,低价卖车导致利润下滑,偷工减料伤的是消费者,而经销商本来就卖不动车,这样只会亏的更多。
特别是,就个人消费者而言,购买零公里二手车,看似买到的是新车,但也可能面临部分品牌过户后会丧失终身质保等首任车主权益、再次转售时残值更低等隐患,消费者也需对此保持警惕,避免陷入低价陷阱。
可见,零公里二手车短期获益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消费者牺牲核心权益、新车价格体系崩了、二手车市场也乱了。市场想要重回良性发展,离不开监管出手和行业自省。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