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纠缠”到商业落地:三大运营商竞速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目前存在哪些挑战?未来将走向何方?
近日,随着中国移动(600941)系统展示量子通信总体布局,三大运营商的量子通信发展备受关注。
在量子通信领域较早布局的中国电信(601728)把发展量子科技作为集团战略的重要内容,在量子科技领域持续投入,充分发挥产业链聚合主导作用。中国联通(600050)则锚定量子计算新赛道,深度融入国家量子科技发展战略大局,全面推进量子计算云平台向更高能级跃升,全力打造引领行业的量子计算新范式。中国移动提出要打造国际一流量子通信技术能力、基础设施、产品应用,成为量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三大运营商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战略定位、技术布局,以及场景应用有哪些异同?量子通信目前存在哪些挑战?未来将走向何方?
战略定位差异化:从基础设施到生态构建
三大运营商凭借各自资源禀赋展开差异化布局,在万亿级赛道上形成既竞争又协同的发展格局。三大运营商基于自身核心优势,形成“全产业链掌控”“生态投资驱动”“技术融合创新”三种典型发展模式,在战略、技术、应用层面呈现显著差异。
中国电信以“全产业链领航者”为定位,通过成立注册资金30亿元的中电信量子集团,并注资控股国盾量子获得21.86%股份,形成“运营商+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双平台架构。其发布的《量子科技和产业发展2030行动方案》明确五大工程十项任务,直指“十五五”末建成全球领先量子基础设施的目标,战略规划覆盖技术研发、设施建设到产业赋能的全链条。
中国联通定位“技术创新探索者”,重点突破通信与量子的融合技术,通过自建北京—雄安量子干线等基础设施,在混合组网、通密一体等细分领域形成技术特色,2025年发布全球首款抗量子安全手机,标志着其在终端安全领域的先发优势。
中国移动则以“生态整合者”身份后来居上,将量子科技纳入“驱动未来变革的重要引擎”,2019年起通过“直投+基金”模式投资华翊量子、玻色量子等6家初创企业,并与国科量子合资成立信通数智量子公司。其“筑基、融合、赋能”三大使命聚焦设施建设与生态开放,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量子通信技术能力与产品应用体系。
技术路线与商业落地的异同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中国电信构建“QKD+PQC+卫星”的三维技术体系,中国联通聚焦“混合组网+终端安全”技术突破,中国移动主攻“通量一体+算力融合”技术方向。
中国电信的网络建设呈现“规模化、广覆盖”特征,已在合肥、上海、北京等16个重点城市建成量子城域网,其中合肥量子城域网覆盖1147千米光纤,服务近500家政企单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的量子通信网络。同时,构建“一网一池一平台”量子安全基础设施,在西安、四川等地试点量子安全算力专线,形成城域与骨干协同的网络架构。
中国移动侧重“技术验证+按需部署”,依托合资企业的技术支撑,重点建设量子密话服务网络,通过与现有通信网络的融合改造,实现加密通话服务的快速落地。其研发的量子密话平台解决了加密呼叫延迟大等技术难题,已形成可复制的网络改造方案。
中国联通以“试验先行+特色布局”为特点,自建北京-雄安量子干线,在国内首次完成DV-QKD/CV-QKD量子密钥对接测试,探索端到端混合组网模式。同时,搭建量子密钥云平台,为车联网、移动办公等场景提供定制化网络支撑。
中国电信在应用落地方面成效最为显著,形成“政务+金融+民生”的全场景覆盖。中国联通聚焦“政企安全+特定场景”,抗量子安全手机已在多个行业开展试商用。中国移动以“行业专网+公共服务”为应用主线,量子密话、量子密讯等产品已赋能政务、司法、公安等10余个领域,用户规模超百万。
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
尽管三大运营商布局成效显著,但量子通信仍处于导入期向成长期跨越的关键阶段,技术、成本、生态三大瓶颈制约规模化发展。
技术自主化不足与路线争议并存。核心器件国产化率偏低成为突出短板,量子芯片良率国产不足80%。QKD设备成本居高不下,制约基础设施普及。
技术路线之争加剧产业不确定性,光纤QKD与卫星QKD的优劣尚未形成共识。中国电信虽实现天地一体试验,但卫星轨道资源争夺白热化;中国联通探索的混合组网模式虽具创新,但不同技术路线间的协议兼容性不足。
成本高企与商业模式模糊制约规模扩张。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成为规模化瓶颈,合肥量子城域网的建设与维护成本远超传统通信网络。量子密话定制手机、抗量子安全手机等终端产品因核心芯片依赖进口,售价居高不下,难以进入消费级市场。
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应用集中于政务、金融等强监管领域,依赖政府项目与行业采购,市场化盈利模式尚未形成。
量子通信领域的标准建设滞后于技术发展,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测试标准。国内虽有中国电信牵头制定行业标准,但在量子密钥格式、网络接口、安全评估等关键环节仍存在标准不统一问题,导致不同运营商的量子网络难以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
行业协同机制不完善,运营商与科研机构、设备厂商的合作多集中在技术研发层面,在成果转化、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协同不足。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