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电力告急,业界召唤“可控核聚变”

来源: 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将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推向新高峰。

  国际能源署(IEA)于今年发布的《能源与人工智能》报告显示,过去五年,全球数据中心占全球电力消耗量的比例正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按照现有趋势,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于2030年翻倍,达到约945太瓦时,略高于日本目前的全年总用电量。

  在追求“零碳、可扩展、靠近负荷中心”的AI基建三重标准下,可控核聚变天然契合AI长期、爆炸式的算力需求曲线,正从“未来能源蓝图”走进“现实解法集合”。

  可控核聚变:

  终极能源的科学基石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在能量密度和资源禀赋上具备压倒性优势。

  理论上,一克聚变燃料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一克煤的数百万倍,且反应过程几乎零碳排放。同时,聚变能的主要燃料氘可由海水长期提取,具备真正的可持续性。

  正因潜力巨大,核聚变被众多AI领军人物视作破解未来能源瓶颈的关键路径。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萨姆·阿尔特300825)曼认为要解决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核聚变是核心途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谷歌DeepMind首席执行官德米斯·哈萨比斯直言,人类30~40年后的主要能源将来自核聚变与太阳能。

  从原理上看,可控核聚变是通过氢同位素(氘、氚)在约1亿摄氏度的极高温与高压环境下发生聚合反应并释放能量。在这一温度区间,物质不再以气体或液体形式存在,而是转变为处于强电离状态的等离子体。

  由于这种超高温等离子体无法被任何实体材料直接容纳,如何通过“约束”手段将其稳定悬浮并维持反应,成为核心挑战,由此衍生出三大主要技术路线:

  商业化推进:

  加速实现“工程验证”

  随着三大路线同步推进,全球投资机构也在快速加码。据美国聚变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球核聚变公司总投资额已达97.7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5倍,仅2024年一年就新增了26.4亿美元的投资。

  国内进展同样显著。据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国内核聚变赛道累计有12家公司获得投资,总融资金额超过百亿元,行业正从“物理可行”迈向“工程化验证”。

  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分工格局:国家队负责大型装置与底层物理能力验证,民营企业则在“小型化、工程化和场景化试点”方向加速突破,为未来示范应用铺路。

  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在小型化和商业化路线上已取得一定进展:

  ● 君联资本所投企业诺瓦聚变是我国首家专注于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商业化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其依托FRC与磁压缩技术的协同创新,巧妙融合传统磁约束与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的优势,显著降低核聚变电站的建造成本并缩短研发周期。2025年8月1日,诺瓦聚变宣布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新高。

  ● 联想之星所投企业安东聚变则是国内首家Z箍缩聚变商业化团队,正在进行聚变驱动器系统装备(长寿命重复频率运行)的研发攻关,目标是五年左右具备建60MA级大型驱动器的能力。

  ● 联想之星所投企业星环聚能源于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球形托卡马克装置(SUNIST),专注于小型化、商业化、快速迭代,发展出了独特的“磁重联加热”脉冲运行方案,将装置“缩小”至直径8米、高10米的尺寸,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和周期。

  据艾媒数据中心预测,全球核聚变产业未来将保持稳健增长态势,预计204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8434.6亿美元。其中,我国市场增长势头强劲,预计到2040年规模将超500亿美元,复合增速略高于全球水平。

  可控核聚变不仅仅是解决AI“电荒”的方案,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关键能源品种。随着国家队与民营企业的合力推进,聚变能将向工业、医疗、空间探索等领域延伸,为各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